“空间与图形”是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重难点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新、如何打造特色数学课堂,成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当前《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育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客观认知空间与图形,启发他们初步树立空间观念, 拓展形象思维,潜移默化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论文(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新)(1)

一、精选素材,获得感性认知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直观的实物才是他们获取空间知识的最主要来源,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筛选素材,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由此调动学生探究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启发他们在学习与体验中把握图形符号, 潜移默化地形成空间观念。

以“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为例,小学生基本能够分辨上、下、左、右、前、后等简单的方位,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我提前准备了PPT 课件,以学校实景为原型绘制图片,让学生观察校门、旗杆、建筑物等位置,让他们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一清二楚地感受方位关系,形成方位感。

当学生对方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我又继续将大家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组发放一张中国地图的拼图卡片,学生在拼图过程中了解各个省份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思考、交流与表达的多元数学活动中,以小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为切入点,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并且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空间经验。

二、动手实践,满足探究的欲望

现代数学教育不能再是机械化的知识灌输,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由此满足小学生的探究欲望,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体会数学的学科魅力。

以“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为例,我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A4 白纸,尝试动手操作,如何能折出表面积最大的圆柱体?学生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完成操作,一种是以长方形的宽边作为底面的周长,另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作为底面的周长,我继续追问:哪一种圆柱体的侧面积最大呢?在进一步探究中,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圆柱的哪个部位?

由此得出结论: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而宽则是圆柱体底面的高。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算圆柱侧面积,最后可知两个圆柱的表面积相同。在猜测、推理与验证的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也是空间与图形教学形式的创新。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论文(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新)(2)

三、巧设冲突,推动思想转化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数学课堂上有意创造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并在此过程中推动数学思想的转化。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为例,在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拉动长方形框架变成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会发生变化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会!”,也有学生说“不会!”,大家的意见不同,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也就调动了探究和验证的热情。

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再加上“割”、“补”等方法,很快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也更为直观且印象深刻地把握了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通过制造认知冲突,一步步地启发学生实现新旧图形转化,体验数学探究过程的趣味性,创新数学思想。

四、渗透思想,突出数学本质

学好“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关键点在于把握数学思想,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等等。

以“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为例,我先给出几个不一样的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通过给三角形分类,根据其内角不同、边长规律不同等划分,从中总结三角形的特征,渗透数学思想。

再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剪切、拼接等方法,尝试将三角形转为平行四边形,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圆形面积公式,这其中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发挥了强大的作用,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论文(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新)(3)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渗透知识点,除了帮助学生奠定知识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以外,还要给他们创造更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让数学课堂真正归属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习体验,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空间观念,综合性地完成知识、技能与情感的三维目标,培育核心素养,推动全面发展。(吴忠市裕民小学 周兴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