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新旧交替,自两汉而兴的世家大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随着科举制的兴起,寒门子弟的晋升通道得以打通,士族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这是大势所趋,不是哪一家、哪几家士族可以扭转的。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士族的底子在那里摆着,很难说突然就垮了。

比如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吴郡顾氏等高门士族,即使到了唐朝时期,依然不乏出将入相者。然而这里面却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长期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的陈郡谢氏在唐朝时期几乎没有了什么存在感。要知道谢氏早前在东晋可是当轴士族的。为何陈郡谢氏衰落的速度显得更快一些?

谢氏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中的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1)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部分士族郡望分布

一、后进高门的问题

1、起家晚,压力大

陈郡谢氏起家较晚,其在三国时期还只是不起眼的家族,第一代谢缵(谢安的曾祖父)在曹魏时期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农中郎将”。对于当时的谢氏家族来说,要想顺利实现士族化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毕竟士族是存在垄断性和排他性的。同时,谢氏能选择的道路也极为有限,一般来说,士族化主要由3种途径,其一,官场上的累世为官;其二,经济上的地方豪强;其三,文化上的文坛泰斗。

第一和第二条路均为既成事实,谢缵等人是难以改变的,唯一能选择的只有第三条路,而这条路是三者之中耗时最长、成功率最低的一条。第二代谢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第三条路,他潜心于儒学,十年如一日,终在西晋时期成为一代名儒,然而西晋不是汉魏,崇儒的时代已经过去,玄学才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所谓“以玄虚宏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第三代谢鲲有鉴于此,及时调整方向,主攻玄学。

谢氏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中的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2)

老王家带着老谢家玩

谢鲲不拘礼法,不修威仪,积极与社会上的玄学名士结交,与王敦等人并称为名士王衍(出身于琅琊王氏)的“四友”,后又在东晋初期成为了“江左八达”之一,为谢氏在士林中赢得了声誉,当时的谢氏家族虽说不显山露水,可已然成为了琅琊王氏的“马仔”“自己人“。琅琊王氏子弟组织的种种活动,总不忘带上谢氏这个小老弟,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会等。适逢颍川庾氏成为当轴士族,晋室和琅琊王氏等均不是很痛快。

第四代谢万作为平衡庾氏的力量,被安排到豫州当刺史,使得陈郡谢氏开始介入军权,并被列入方镇。庾氏衰落后,龙亢桓氏崛起,陈郡谢氏在当轴士族和朝廷之间左右逢源,再加上第四代人才辈出,除谢万外,还有谢奕、谢尚、谢石谢安等声名卓著之人,陈郡谢氏想不兴旺都难。然而谢氏终归是起步太晚,底子不够厚实,来自于各方的压力都很大,远不像早前琅琊王氏那样“轻松惬意”,要不然淝水之战后,谢安等人也不会选择急流勇退。

谢氏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中的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3)

淝水之战地图

2、作为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的风险

一场淝水之战下来,谢氏一门封四公,家族声势达到了顶点,成为继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和龙亢桓氏之后,东晋最后一个当轴士族。有过舞台表演经历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压轴出场的感受,如果前面的人表现很好,压轴者的压力会很大,因为观众会有对比度。如果前面的人表现不好,压轴者的压力依然很大,因为各方的期待值变高了,都希望压轴者可以力挽狂澜。

陈郡谢氏本来压力就很大,一方面是晋室的打压,一方面是其他士族的攻击,以前有庾氏、桓氏在,谢氏可以在后场发挥平衡作用,可当谢氏成为了当轴士族,大家就会按以前对待庾氏、桓氏的方法来对待谢氏。现在还成了压轴者,谢氏的压力就更大了。任何王朝到了后期,滋生的问题肯定是最多的,东晋也不例外,比如皇权与士族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士族日益腐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庶族平民的负担越发难以承受等等。

谢氏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中的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4)

孙恩之乱

谢安去世后没多久,第五代谢玄(谢奕之子)又因压力过大,而解驾东归,以至于抑郁而终,享年才46岁,不到一年,谢石也因病去世。昔日的谢氏四公仅剩谢琰(谢安之子)一人,而谢琰也远离朝堂中心,晋室因此得以掌权,然而被晋室寄予厚望的司马道子又岂堪大任?先是王恭之乱,后又是孙恩之乱卢循之乱,最后还来了个惊天动地的桓玄之乱

其中危害最大的当属孙恩、卢循之乱,因为他们对士族是没有什么容忍度的。史载孙恩之乱爆发不久,吴兴太守谢邈、南康公谢明晦、黄门郎谢冲、嘉兴公顾胤(出身于吴郡顾氏)和黄门郎张琨(出身于吴郡张氏)等士族子弟纷纷陨落。更甚的是谢琰在奉命平乱期间也殒命疆场,一起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谢肇谢峻(爵封建昌侯)。作为压轴的陈郡谢氏,族中子弟为官者甚多,自然也在孙恩、卢循之乱中遭受的打击最大。

谢氏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中的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5)

桓玄之乱

二、看不清形势的问题

1、高不成低不就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陈郡谢氏毕竟是做过当轴士族的,虽说在东晋末年饱受摧残,可依然是令世人瞩目的高门大族。举个例子来说,桓玄在夺取朝政大权后,想着给谢氏点颜色看看,下令将谢安的故宅改为军营,结果谢混(谢琰之子)把他给怼得颜面扫地,只得作罢,乃至桓玄在建立桓楚政权后,都不得不把谢氏子弟安排在诸多重要官职上,以图借谢氏之威望壮桓楚之声势。

然而任何家族的发展,首重人才,陈郡谢氏因有谢安、谢玄这样的杰出人才而崛起为当轴士族,可谢玄之后却有些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了。晋宋之际,谢氏有谢晦(谢安兄谢据之曾孙)和谢灵运(谢玄之孙)这样的有才之士,按理来说,这是谢氏家族的幸运,可这两人比起父祖来,首先就是眼界差了。刘宋不是东晋,刘裕、刘义隆也不是东晋的那些无能皇帝。

谢氏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中的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6)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

谢晦看不清这点,明明已经立下了拥立之功,成为刘宋的核心人物了,可还是不满足,非要和徐羡之之流裹到一起,把宋少帝给灭了不说,还不识时务地占据着荆州这种险要之地,这还不算,徐羡之被除掉后,他还据荆州而反,结果自己死了不说,族中的谢世休、谢世基、谢世酞、谢世平、谢日爵、谢绍和谢遁等子弟皆遭难而亡,陈郡谢氏因此而大伤元气,用谢晦自己的话说,他就是“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

如果说谢晦是高不成,谢灵运那就是低不就。原本好好的一个“江左第一”,却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就因为刘裕对他持以“文以处之”的态度,他就愤愤不平,等少帝即位后,他不管不顾地继续“非毁执政”,结果被外放为永嘉太守,按说太守也不低了,好好干总能出成绩,可他倒好,只顾游山玩水,啥事也不管,这么个心态不出事才怪!史载刘义隆因谢灵运犯事而派人拿他,结果他傻乎乎地兴兵对抗,最终处以极刑。

谢氏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中的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7)

谢灵运画像

2、选择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颇为频繁,这对于士族来说并非好事,相当考验他们的站队水平,一旦支持了不该支持的人,家族必然会遭受打击。两晋相交之际,陈郡谢氏确实站队很正确,按其家族之实力,如果没有南渡,恐怕是难以有后面的盛况。晋宋相交之际,刘裕刘毅对垒,陈郡谢氏看似聪明地分成了两拨,谢晦等人支持刘裕,谢混等人支持毅,然刘毅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是刘裕的对手。

另外,谢混最早是在刘裕的幕府中效力,且刘裕还帮他报了父仇,于情于理,他都不应该支持刘毅,结果倒好,他自己因“党同刘毅”之罪而亡不说,还连累了族中不少子弟。陈郡谢氏在履遭劫难,尤其是南梁时期的侯晋之乱后,所剩子弟本就不多,可剩下的这些人也不懂得珍惜机会,胡乱做选择题。当时的士族在官职上讲究一个“清浊”之分,喜“清”而不喜“浊”,所谓清,即清闲显贵之职,所谓浊,即庶务繁忙之职。

谢氏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中的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8)

侯景之乱

这种选择也要看时候,如果是东晋士族当道的时候,士族这么挑三拣四倒还好,毕竟这是大环境,可到了南朝时期,士族整体上都处于衰落的趋势了,还这么挑就很不合适了。对于士族来说,如果子弟总是担任一些光有名而无权的官职,时间一长,家族必然离朝堂核心越来越远。据相关史料所载,陈郡谢氏从刘宋末年到南陈,共有29人入仕,这个数量虽远不如早前,可比一般家族还是要多点。

然而这29个人中只有11人当上了上品官职,其余的都是不入流的下品官职。这11人出任的都是些什么官职呢?基本都是中书监令和散骑之类的闲散之职,像什么位卑权重的中书舍人,谢氏子弟受家族地位所累,不屑为之,直接导致家族的影响力愈发衰微。史载从南陈中期到隋灭陈,陈郡谢氏无一人出任高官,能够见诸史册的仅一个六品的谢贞。可见昔日繁盛的陈郡谢氏衰败到了何种程度,几近于孤寒之族

谢氏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中的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像琅琊王氏一样经久不衰)(9)

大浪淘沙英雄尽

结语

陈郡谢氏作为后起之秀,一步一个脚印,于东晋这种风云际会的时代成长为当轴士族,并且凭借良好的家族教育,培养出了谢玄、谢灵运和谢道蕴这样的惊才绝艳之人物,着实了不起。然而高处不胜寒,陈郡谢氏终究没扛过从东晋到隋灭陈的200多年风雨,因为时势和自身的原因而从云端跌落。

南陈时期,始兴王陈叔陵仅仅是因为看重了谢安墓地的风水,就下令强行拆毁,整个谢氏家族无一人可制止。想当初桓玄只是想征用谢安的旧宅都不可行,现在祖陵都被拆了。时也?命也?有道是他时我强,令你高攀不起,此时我弱,你可欺我。 世道有轮回,且行且珍惜。

参考文献:

《晋书》

《世说新语》

《资治通鉴》

《魏晋南北朝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