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走访:“享受”孤独 其实并不美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真正的孤独之地?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真正的孤独之地
实地走访:
“享受”孤独 其实并不美妙
本报记者 俞琪
这是一个老龄化率已达23%的城市社区。常住人口中,70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有247人。
5月18日,记者跟随杭州市上城区四季青街道运新社区的社工,走访看望了几户独居、空巢老人。
运新社区地处杭州主城区,交通较为便利,且小区内都是电梯房,社区服务配套也相对完备。走访中,老人们都对社区生活表示基本满意,但记者也留意到,当谈到“独居”这一生活状态,他们则流露出不同程度的失落和担忧。
八旬空巢:突发脑梗 幸亏不是一个人
80岁的张国娟回想起前年元宵发生的事,仍有些后怕。“幸亏我爱人有这个意识,发现及时,如果是我一个人,我肯定不会去医院的,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当天早上,张国娟和丈夫吴国坤准备吃早餐。端起装有汤圆的碗,张国娟说了一句:“汤圆怎么盛得这么满,都要溢出来了。”
吴国坤转头一看,发现张国娟拿着的碗倾斜了。因为了解过相关的健康知识,吴国坤感觉到可能有问题。随后,他让张国娟放下碗,数一数碗里有几颗汤圆。
“怎么数都数不清,我马上给儿子打电话。”吴国坤说,他意识到可能是脑梗。但此时,张国娟仍然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在给儿子打电话时,她还跟丈夫争论,不需要去医院,不要麻烦孩子。
夫妻俩平时感情很好,儿子在电话里听到父母争吵,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赶了过去。随后,张国娟立即被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医生问诊的时候,她已经话都说不出来了。后来马上做了溶栓,就没事了。”吴国坤说。
夫妻俩的健康意识一直是比较强的。自从退休后,就坚持每天早上快走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晚饭后,还会再散散步。
两人还很注重参与社交。从十多年前入住小区至今,张国娟都是楼道小组长,吴国坤则是社区“银龄管家”的成员。两人会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活动和公益服务,比如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两人会挨家挨户分发垃圾袋,并帮助社工向居民宣讲垃圾分类知识。
“我们有稳定的退休收入,孩子也很孝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有好身体、好心态。”吴国坤说。
至于对未来的期望,两人都表示,希望有更多样化、覆盖面更广的优质养老服务。我有时候跟老伴开玩笑说,如果最后能走得比他早,那真是我的福气了。”张国娟说。吴国坤知道,她是怕留下自己一个人太孤单。
87岁独居:一个人不开心 很怕麻烦儿女
接到社区走访电话后,87岁的朱阿姨表示,希望能在社区办公场所内进行。
“我平时不太出门,正好出来走动走动。”朱阿姨说。两三年前,她被查出有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CT显示脊椎已出现弯曲。为此,医生建议她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平日里多晒晒太阳。
实际上,朱阿姨一直有散步锻炼的习惯,只是过去基本安排在晚饭后。
“原来社区里有一群老年人,大家经常吃了晚饭以后一起散步。”朱阿姨说,但最近这两年她落了单。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为了多晒太阳,她把外出运动的时间改到了上午,而原来一起走路的大多是比她小一二十岁的老年人,白天大多带孙辈;二是年龄大了,晚上走夜路怕不安全,而且自己腿脚慢,让别人陪着慢慢走也不好意思。
“年龄大了就是这样,没办法。”朱阿姨很无奈。
自丈夫去世,朱阿姨独居已有30余年。虽然3个子女都在杭州,每周都会来看她,但大部分时间她仍是独处。
采访中能明显感觉到,比起张国娟与吴国坤的外向开朗,朱阿姨更内敛,想法上会有些消极。比如她数次发出感叹“一个人不开心”“过一天算一天了”。
但朱阿姨还是怕麻烦子女。她前阵子牙疼,儿媳专门请假陪她看病。去医院看了四五次后,朱阿姨让儿媳不用再陪了,儿媳却坚持,朱阿姨反而说了儿媳几句。“去了这么多次,我自己能行,她还要上班,不能总请假陪我。”朱阿姨说。
社区干部:
子女不能缺位
运新社区现有13名社工,每人负责社区内一个片区的所有居民,也就是说,1名社工平均对接19名独居、空巢老人。
运新社区社工郭柳含说,在她对接的片区中,有10户独居、空巢老人家庭。接触下来,她觉得他们有几个共通点:一是家里都比较干净,二是生活通常比较规律。
“老人跟我们联系,大多数还是生活上的需求,比如帮助办理业务,或者询问社区相关服务。”郭柳含说,很少会有老人表明需要心理层面的帮助,这就需要社工主动去发现。
郭柳含曾经接触过一位独居老人,这位老人经常跟邻里出现纠纷。比如她所住的楼层有一块公用区域,但她认为自己门前的区域是她专用的,如果邻居东西放“过界”了,她就会到社区投诉。郭柳含也吃过一次“苦头”,疫情期间为了询问居民相关情况,早上10时左右,她给老人打去电话。谁知不久后,老人一个电话打给社区书记投诉,说社工打扰她休息。为了帮助老人,社工试着联系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心理医生。
“我们一开始担心老人不接受,没想到她后来经常去找医生,一聊就是大半天。”郭柳含说,慢慢地,社工们感觉到老人的心态变好了。
实际上,除了社工关注,运新社区在2016年组建了“银龄管家”队伍,召集社区热心的、较为年轻的老年人,为其他老人提供公益服务,其中就包括心理慰藉。
在硬件服务上,运新社区分管老龄工作的副主任黄海介绍,社区一直在想办法尽力满足老年人需求,比如开办老年食堂;通过为商户减免房租的方式,为老年居民提供优质、实惠的理发、洗衣等服务。在文化服务方面,通过开办社区老年大学等形式,发展老人兴趣爱好,充实晚年生活。
“但是,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子女也不能缺位。”黄海说,“外人”对老人的服务总是有一个边界,比如财产、个人隐私等方面,社区和社会组织就无法涉及太多,这时候还需要子女来关心和操办。社区也很愿意与老人家属一起,共同解决独居空巢老人的生活、心理等需求。
作者:俞琪
来源: 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