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宁乡的地花鼓,在闹新春的时节,送到各家各户上门演出。这不,我就拍上了一组,地花鼓两个演员表演,一丑一旦风情万种。

丑角鼻子上画一道白印,两眼上各涂一道白印,或者在鼻梁上画一只蜻蜓,穿马衣马裤,头戴戏帽,手舞丝绸扇,性格诙谐,是贫苦善良劳动者的化身。旦角化一般的粉装,贴片子,身穿彩衣彩裤,系罗裙,戴压领和下围,梳巴巴头,拖一束长发,手里使用手帕和花扇,虽装饰华丽,但从头到脚散发着粗犷、朴实的泥土气息,有别于戏剧中的名门闺秀或小家碧玉。

宁乡地花鼓闹五更(开锣宁乡地花鼓)(1)

演员正在表演。图/梦越芳园

宁乡地花鼓还有一支乐队,乐队共十人左右,由鼓、锣、小锣、双钹、大筒、唢呐组成,有的还加上云锣、笛子、小唢呐等,咚咚锵,咚咚锵好不热闹,特别受群众喜爱 。

咚咚锵,咚咚锵,宁乡地花鼓咚咚锵!说到地花鼓,在宁乡可谓底蕴深厚。自明末清初以来,当地就流传着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正月里、婚庆日,随着独特农村风俗乐曲奏响,一对彩衣粉装的青年男女翩翩起舞,这就叫作“打花鼓”。后经演变和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宁乡地花鼓”。如今,我回到老家只要听到“咚咚锵,咚咚锵”的响声,我总会驻足聆听,脑海翻滚着家乡“打花鼓”的往事。那些零星的片段,那些欢乐的画面,那“刘海哥”和“胡大姐”的爱情,“蔡九哥”和“林十娘”的嬉笑,都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融进了我的血液里……

宁乡地花鼓闹五更(开锣宁乡地花鼓)(2)

宁乡地花鼓表演。图/梦越芳园

在宁乡老粮仓镇、流沙河镇、巷子口镇、黄材镇等地,活跃着一群民间地花鼓艺人。历史上,宁乡就出现过地花鼓戏班,一时轰动了宁乡全县。到同治年间修县志时,文士们便把它记入了史册。值得庆幸的是,2007年宁乡地花鼓列入长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宁乡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专门制订了地花鼓保护计划,将宁乡地花鼓纳入宁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作。

宁乡地花鼓闹五更(开锣宁乡地花鼓)(3)

群众观看地花鼓表演。图/梦越芳园

宁乡地花鼓,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宁乡人的骄傲。它不需要搭专门的戏台,随时随地都可以唱起来,跳起来。生旦净末丑轮番上场一幕幕引人入胜,观众连连叫好。要说哪种戏曲在咱们宁乡最有名?当宁乡地花鼓莫属!

文/图 梦越芳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