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机往事之:初恋计算机

1982年,我在西机工大学习的最后一年。

春季开学后,我们自控专业先后开设了两门有关计算机的课程,其中:《数字电子计算机原理》采用中央电大的课本,由李春玲老师主讲;《计算机算法语言》由曲兴华老师主讲,主要学习ALGOL60语言,和后来的PASCAL语言差不多。

李春玲老师讲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很容易理解,除了李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外,还应该归功于此前已经学过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材也是采用中央电大课本,由方向东老师主讲。曲老师讲的计算机语言,开始我觉得有点枯燥,后来逐渐喜欢上了这门课,我对那种BEGIN……END语句结构,特别是层层缩进的写法,非常喜欢,尤其爱画流程框图,从此就养成了先画框图,再写程序的习惯。我在校期间有点偏科,普通化学最差,考了60多分,只有两门课程考试得过满分,一门是《数字电路》,一门是《计算机语言》,可见那时候,我就对有关计算机的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也知道了计算机的重要,但对电子计算机的认识,同学们还只是纸上谈兵,仅仅停留在计算器的层面上,对于计算机在管理、辅助设计和控制方面的应用,脑子里真是一片空白。

考试结束,开始实习,上机实习是在设计所计算机室进行的。

设计所当时有十个室:一室二室三室是机械设计室,四室是光学设计室,五室六室是电气设计室,还有计算机室,情报室,资料室,描图室。四室承担着给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半导体硅片处理系统设计光学镜头的任务,据说老丛老赵他们设计的镜头,计算量很大很复杂,需要用计算机辅助计算来完成,这大概就是成立计算机室的初衷,也是西北机器厂计算机应用的起步阶段。

战斗机的爱情故事(西机往事之初恋计算机)(1)

(摄影:姚建勇,2016年10月)

计算机室并不引人注目,它不在设计大楼内,远在厂区北门西边的靠围墙的地方,也就是仪表室那排平房的最西头两间房子里。听说五六十年代,这里是重要科室的办公场所。当时,这里是工厂的治保重点单位,一般人是谢绝参观的。当我们穿上白大褂,换上硬板拖鞋,进入计算机房的时候,眼前的一切,使我们大吃一惊。

战斗机的爱情故事(西机往事之初恋计算机)(2)

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DJS-121计算机。

只见计算机比我们想象的要大,五、六个像大立柜一样的落地式机柜,依次儿排开,里面整整齐齐的插满了电路板,板上的电子元器件密密麻麻。我们知道,那就是老师课堂上讲过的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等。

DJS120系列计算机,诞生于1974年,属于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触发器单元,和美国同期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相比,只晚了一代。可以说,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计算机技术紧随美国之后,改开以后,由于执行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政策,我国与美国在计算机领域的差距,逐渐拉大,软件至今没有做出占领市场的操作系统,三十多年过去了,即使小小的手机,也是苹果的天下,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战斗机的爱情故事(西机往事之初恋计算机)(3)

我们的实习任务其实不难,就是运行一段计算程序,只是程序的输入颇为费时费事。这些程序语句,先要翻译成二进制数,通过一台纸带穿孔机,制成一种黑色纸带,缠绕在卡盘上,样子就像过去放电影时,被称为电影片子的东西。程序运行时,先要把纸带盘安装在光电纸带输入机上,通过输入装置,把这些数据读出来,转存在存储器中。主要存储器元件是一个磁鼓,和家里的花盆一般大,随机存储器是由电路板上的一个个磁环矩阵组成的,磁环大约不到耳环的一半,中间有电线穿过。

计算机开始运行程序时,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们各就其位,人机协同配合,只见输入装置上的程序盘快速旋转,机柜上的指示灯闪闪烁烁,从电传打字机输入数据,输出打印机哒哒作响,时间不大,我们就拿到了打印在纸带上的计算结果。

这次实习,让我大开眼界,并结识了西北机器厂计算机室的元老级人物:帖鹏斌、张晓燕、杜均烈、李春玲、曲兴华、顾正环、XXX等。我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设计所把原来的计算机室进行扩大,从六室抽调常义明,刘祚卫,丁克义,杨兆平、钟文平,王锁弘六人,再加上后来分配来的大学生年有权和安保全,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究室,我有幸和这些老师们朝夕相处,并在他们指导和影响下,学习进步,传承技术。更没有想到的是,五年以后,DJS-121计算机寿终正寝,这里成了计算机应用中心初创时期的办公室。

战斗机的爱情故事(西机往事之初恋计算机)(4)

(摄影:姚建勇,2016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