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

引子

本文即“产业追踪”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对元宇宙有更精准理解的那个人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一段新闻。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2)

中关村论坛上的钱学森数字人

钱学森数字人一出现,这位已去世14年的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又那么真切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真令人泪目。钱老谈到了三个关键词:灵境、大成智慧、元宇宙。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3)

数字人“钱学森”

“钱老”是这样说的:

大家好,好久不见了。1990年,我曾将“虚拟现实”(我注:virtual reality)翻译成“灵境”。今天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我觉得“灵境”相较于“元宇宙”表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深远,也更有中国味。“灵境”是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是一个崭新的线性空间,将推动思维科学与大成智慧的发展,将引发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变革。很高兴以灵境中人的形式与大家交流。

这是一场简短但意义深远的跨时空对话,实际上这种数字人的出现本身也是元宇宙的应用。

从宏观上看,钱老理解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比现在的VR范围要广泛得多,钱老理解的灵境与当前火起来的元宇宙概念实际上是一回事,甚至超越了当前元宇宙的外延和内涵。


钱学森所指“灵境”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钱老几封信来看“灵境”的提出和完善。从信中可以看到钱老对“灵境”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丰富完善的过程。

首次提出“灵境”概念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给时任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汪成为(钱老弟子)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将“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一词翻译成“灵境”。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4)

1990年11月致信汪成为

1992年11月13日,钱学森与王寿云等五人的谈话,谈到他坚持将“Virtual Reality”翻译为“灵境”的思想因素,主要表述4个观点:

1.我们提倡思维科学,不赞成他们提的认知科学。因为认知科学是机械唯物论。思维和意识是大脑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表现。

2.外国人说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实质上是个错误的概念,intelligence是人脑的作用,现在连人脑是怎么回事都没搞清楚,怎么能够做到“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我看现在这只能是个理想,离实现还远得很。

3.前一阵搞得非常热闹的神经网络计算机,说人的大脑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中国也有许多人跟着跑。当时我就指出,这是不可能的,人脑的复杂性不是计算机可以模拟的。

4.我看到当前科技界有一股风,即跟着外国人跑。当然,这些事情也很难免,像计算机软件,用的是英语,所用的符号都是来自英语,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受到影响。因此,“virtual reality”我就不同意直译为什么“虚假的真实”或“人造的真实”。用中国话,(应该)叫“灵境”。在这种问题上,就是不能跟他们跑。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要超出外国人。

对“灵境”概念有拓展

在1993年给汪成为的信件中,钱学森写道:“我对灵境技术及多媒体的兴趣在于,它能大大扩展人脑的知觉,因而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历史时代要开始了!”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5)

1993年7月致信汪成为

意识到“灵境”的发展是一次重大变革

1994年10月,钱学森致信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三人说,“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在信中,他亲手绘制了一张导图,以阐释“灵境”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引发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6)

1994年10月致信汪成为等

钱学森手绘的一张对“灵境”技术的拓展思维图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7)

钱学森手绘灵境技术拓展思维图

思考“灵境”与人机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钱学森也想到了人机深层次结合后对于人类自身的改变,尝试探讨人脑思维会有怎样的新发展。在钱学森1996年与汪成为的信件中,他设想人机结合最终的形态,便是“人机融合”——人在机器的帮助下变成“超人”。钱学森为人工智能选择了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发展方向——如果存在进化,那进化的一定是人类。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8)

1996年3月致信汪成为

1998年6月,87岁的钱学森还写了一篇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9)

1998年6月对灵境的思考

钱学森对“灵境”的关注和重视,来自于他对“人工智能”的长期思考。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钱学森是最早的几个倡议者之一。20世纪80年至90年代之间,钱学森曾于多个场合提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公开倡导国家智能计算机计划的实施和推进。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0)

钱学森的人工智能思想用八个字来表达,就是“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在他的设想中,“人机结合”的发展是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的。从人在电脑的辅助下学习、工作的“浅层次、合作性”结合,最终发展到“深层次、进化性”结合。而“灵境”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在将来成为可能。钱学森重视“灵境”技术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灵境”可以用来扩展人脑的感知,使人机结合达到全新的高度。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1)


钱学森所指“大成智慧”是什么

许多人看到“大成智慧”4个字,第一眼质疑:是不是迷信?在许多人眼里,那些科学巨匠最后的归宿好像大都是神学,因为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等。

实际上,钱老所指“大成智慧”是当前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是用中国传统话语表述的方法论,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开放复杂巨系统,是钱老长年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一种方法提炼,向着比科学研究更高层次的工程管理思考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和系统理论。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2)

根据钱学敏(人民大学教授)研究,“大成智慧”的特点是,面对复杂性难题时,要利用计算机、灵境技术、信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组成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以人为主,将所需要的古今中外有关知识、信息、数据,予以检索、激活、快速调集出来,启迪专家智慧,并通过民主讨论,让专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然后将各方面有关专家的知识、理论、经验、判断、建议等,综合集成起来,用类似“作战模拟”的方法,将解决方案建模试行,反复修正,以便能对复杂性的事物(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发展变化的各子系统、各层次、各因素、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从定性到定量都认识得比较清楚,逐步集智慧之大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通俗地讲,“大成智慧”就是引导人们如何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面对浩瀚宇宙和奇妙的微观世界,面对新世纪各种飞速发展、变幻莫测、而又错综复杂的事物时,能够迅速作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3)

用钱老的话说,“我想我们宣传的‘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整体形象思维与细部组装向整体逻辑思维合用。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哲学也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可以看出,大成智慧是应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对应的是开放复杂巨系统,是将哲学与科学有关融合的一种方法论。


“灵境”可能是高于“元宇宙”的认知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4)

这里讲“可能”是一种揣测。对于新生事物,谁也无法作出定论谁更高明,只是一种探讨、揣测。

正如钱老所讲“‘virtual reality’我就不同意直译为什么‘虚假的真实’或‘人造的真实’。用中国话,(应该)叫‘灵境’。在这种问题上,就是不能跟他们跑。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要超出外国人。”——钱老是很懂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知道中国文化可能在对某类事物认知上比西方高明一点。

灵境是典型的中国认知,元宇宙是典型的西方认知。西方对世界的认知是以实体为基础的,即实体世界观。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5)

许多人宁愿接受“元宇宙”概念,而可能认为“灵境”“大成智慧”迷信玄学。因为我们认知体系特别是对科学的认知已经被训练成了西方的实体世界观,任何与西方实体世界观相悖的理论认知都被认为是“异端”、迷信。

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将中国认知与西方认知作过对比。他“缘分”举例,说你跟西方人说“缘分”,人家的表情就是一脸困惑的“瓦特?”——英语无法准确翻译,因为“缘分”蕴含着偶然性和必然性。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6)

比如,赵本山与范伟在路上相遇然后卖拐给范伟,范伟拄着拐握着赵本山手说“缘分呐”!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7)

这句饱含深情的“缘分呐”包含着两人事先未约定的相遇——偶然性;另外,中国向来讲“修了五百年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两个人相遇也是必然——必然性。对“缘分”,英语顶多能翻译成“luck”,只能翻译到偶然性。

这就是西方认知与中国认知的区别。中国文化的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中国文化高明美妙之处。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8)

此外,钱老所指的“灵境”覆盖面更广阔。正如钱老在其手绘的灵境技术拓展图中所示,灵境技术能推动大成智慧发展,然后推动文化大发展,从而推动文化领域的革命。

西方人的实体世界观局限了他们只能着力推动科学(实体)的大发展,也就是对物质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对精神发展少有关注。这也许正是中国文化高明的地方,即灵境高明的地方,既注重物质大发展、又推动精神大发展,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过度推动物质发展的理念,可能会将人异化为物,导致“人为生产”的错误思维,将人异为物的奴隶。

总之,无论灵境、大成智慧还是元宇宙,只是对未来某种事物或形态的一种概括,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充分利用好发展好为人类造福才是关键所在。

钱学森的一些故事(大成智慧与元宇宙)(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平台的“流水无弦”、微信公众号“流水无弦”讨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