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达,一个刚满20岁的“小”男孩。寒假本是放松玩耍的大好时机,“宅家”本是新冠肺炎防控的最佳选择,可他却逆行而为报名参加志愿者,冒着危险,起早贪黑,在抗疫战线上一干就是十多天。

24小时志愿者的故事(年纪小却有大担当)(1)

“我要报名参加抗疫志愿者”

肖立达生于1999年3月,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康复专业三年级学生,家住县城新区祥云华府小区,现在西交大二附院实习。

不要看肖立达年龄小,可他却有五六年志愿者的工作经历,是扶风县常青藤青年志愿者团队的一名“活跃分子”,连续多次参加扶风县“衣衣情深捐衣捐物”志愿者活动,连续五年参加扶风县“爱心送考”志愿者活动,2018年6月被县文明办、团县委和县爱心志愿者协会联合授予“爱心送考最美志愿者”。肖立达:我从2014年就开始当志愿者。当初做志愿者,就是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以便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这五年,我跟着志愿者团队的成员们参加了很多活动,一干就是7天、10天,从中收获满满,不仅提升了自我,丰富了阅历,也结交了不少新朋友,让生活变得十分充实。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武汉封城,多个省(市)一级响应。“做人要有目标,还要懂礼中庸,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肖氏家训在肖立达的脑海不断闪现。他密切关注疫情,并通过朋友圈和电话积极给亲朋好友及同学宣传防控常识。看到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急剧攀升,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愈来愈大,他心里非常着急,恰巧扶风县人民医院招募志愿者,便自告奋勇:“妈妈,我要报名参加抗疫志愿者,尽我一份力量”。在医院工作的李亚绒有些担心,但她不想挫败儿子的积极性,便回答道“我问问再说吧”。“你现在问,我等着”。望着儿子兴奋、焦急的眼神,李亚绒只好打电话询问。当得知准许自己当志愿者时,肖立达开心地说:“妈妈,你放心吧,我已经长大了,一定会做好防护”。

24小时志愿者的故事(年纪小却有大担当)(2)

“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不管天有多冷,无论刮风下雨,他每次都是第一个达到出发点,按时把热乎乎的餐食从加工点运到医院并分发给预检门诊、发热门诊、感染科和6个普通发热隔离病区医务人员。120多份饭放在框子里不算轻,“阿姨,我是男孩,我来吧”,他不让其他人动手,一个人从车上搬上搬下。

24小时志愿者的故事(年纪小却有大担当)(3)

感染科是限制区,让人“望而止步”,因防护需要,里面人不能随便出来,外面人不能随便进去,需送餐到楼下出入口,他一个人一次拿不上,他总是让先接走其他人手中的饭,自己最后一个离开。为了保证医务人员的用餐安全,每天下午送餐结束后,他还不忘给送餐车进行消毒。

“肖立达虽比我儿子小,但很懂事,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脑子反应快,手快,给我们帮了大忙”。与他一起送餐的刘亚琴告诉记者。

24小时志愿者的故事(年纪小却有大担当)(4)

从2月29日起,肖立达调整承担医院住宅小区门口测温、登记等执勤任务。这是属于这位年轻人的力量——认真、耐心、负责、真诚,他说:“我没办法上‘战场’当一线医生,但我可以当一位志愿者,为此次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话语间流露出一位00后的担当。

(广播宝鸡)

24小时志愿者的故事(年纪小却有大担当)(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