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兴为李江帆教授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修订版)作序。《第三产业经济学》(初版)是李江帆教授经过多年努力探索,于1988年初夏完成的一本系统、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第三产业经济理论的优秀学术著作。它以崭新的结构体系、清新的学术观点、严密的科学论证和自成一派的理论逻辑,在我国经济研究领域开拓了第三产业经济学,在1990年荣获第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30多年后,经过作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数据的认真修订充实,该书修订版问世,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国民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哪个好(第三产业经济学)(1)

本书修订版在以下四个方面写得很有特色:

第一,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研究主线,构筑起一个逻辑严密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新体系。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给经济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很多亟须研究的新课题。中国第三产业 的发展迫切需要第三产业经济学。然而,第三产业研究在我国长期以来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理论文献;第三产业分支部门庞杂繁多,经济现象扑朔迷离,劳动产出虚无飘渺。怎样确定研究起点和研究主线,构思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成为理论探索中的难点。作者清醒地运用科学抽象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焦点集中在反映第三产业经济关系的主体和本质的经济现象——服务产品上,以此确定研究的起点和主线,循着服务产品“四环节”的运动展开分析,这就抓住了构建结构严密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关键。在这一体系中,非实物产品理论构成学科的理论基石;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服务生产理论使第三产业经济学向深度拓展;从服务产品理论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的服务“四环节”观构成第三产业经济学的主体。它以其独特的研究主线和内在逻辑性,既区别于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又不同于以物质财富在“非生产领域”的运动为研究主线的“非生产领域经济学”,还异于没有确定研究主线、建立理论体系的专题式服务业经济学。研究起点、研究主线构思合理,理论思辨达到新高度,结构体系独树一帜,这正是本书的新意所在。

第二,面对当代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的现实,以严谨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较好地应用和拓展到第三产业领域,探讨、概括和解释现代经济生活中涌现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一系列新现象,在产品观、财富观、使用价值观、价值观、服务生产观、服务价格观、服务供求观、服务再生产与流通模型、服务分配观等学术问题上,突破了传统理论的不少成说,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观点,补充、丰富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解决了它在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的当代面临的适用范围日趋缩小的严峻问题。例如,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没有静止质量和体积的、不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劳动成果——服务产品是当代社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对象确立服务生产、服务流通、服务分配和服务消费观,丰富了社会产品及其再生产“四环节”理论。它阐明了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存在及其性质,分析了服务劳动的运动性与凝结性、具体性与抽象性、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对服务价值实体的决定作用,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范围从第一、二产业扩大到第三产业,丰富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原理。它将服务产品划分为服务生产资料和服务消费品两大类,分归第一、二部类增设的 b 副类中,解决了三大产业理论与再生产理论的兼容问题,并通过增设软化系数,建立三大产业再生产平衡公式,为马克思主义的两大部类理论、再生产理论和积累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起码提供了新的理论假设。本书对不少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被舍象了,而今却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第三产业问题,给予了必要的研究和补充;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明显不合时宜的观点或论述,则实事求是地作出适当的修正。这有助于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教学和进一步完善、发展和应用,也为立足实际的三次产业再生产的宏观平衡,以及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解释。

第三,透过纷繁复杂的第三产业经济现象,从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两个角度,系统地揭示了第三产业经济规律。作者认为,第三产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看来似乎杂乱无章,其实隐藏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第三产业经济学就是要通过对第三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这种规律性。第一方面是揭示三大产业的共有经济规律在第三产业起作用的条件及其特殊表现形式。本书不仅论证了人们通常认为仅仅存在于第一、二产业的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供求规律等是三大产业的共有经济规律,而且分析了它们在第三产业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如服务产品的创新性使生产创新型服务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最先生产出这种服务产品的直接劳动耗费加创新难度系数决定。服务产品的非贮存性使服务生产要素的适度闲置时间构成制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其非实物性使人们往往将第三产业所分配的非实物产品误以为是工农业产品;等等。第二方面是揭示了第三产业的特有经济规律。第三产业形成规律分析了第三产业形成的标志、条件、时间和途径,适用于解决我国第三产业新行业形成和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环境、起点规模、经营效率等问题。第三产业价格变动规律论证了非自动化的服务产品的相对价值量上升较快的走势,预测了我国第三产业引进市场机制将会导致服务价格总水平全面上升,对于制定科学的价格政策有借鉴意义。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规律不仅通过定性分析阐明服务需求上升律和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使第三产业比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日趋增大,而且通过定量分析建立第三产业就业方程,揭示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幂函数型相关关系,可以依据第三产业就业方程,确定特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第三产业最优比重和发展速度参考值,从量的规定性上避免“过犹不及”的问题。第三产业分配规律系统探讨了第三产业内不同分配方式的特点、第三产业分配水平、制约因素及变动机制。第三产业消费规律在定性、定量分析基础上揭示了服务消费比重上升的客观必然性。这些从实际出发的分析带有创新性,符合第三产业发展实际,令人耳目一新,不仅给学术研究者带来新认识,也给产业发展决策者和服务业经营者带来新启发,为因地制宜地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和具体对策,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第四,根据现代科技研究新成果,透过世界范围第三产业大数据,剖析了一系列第三产业新现象,如生产服务消费与生产服务业、产业效率、产业服务化、生产软化、第三产业比重饱和点等,发现其本质特性,得出发人深省的、具有前瞻性的新观点。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的发展,服务的传统特征——非实物性、非贮存性、生产和交换与消费同时性、非移动性正在发生演变和突破,服务产业效率得以提高。很多信息密集型服务可以用电子技术变相贮存,借助音像和电脑技术录制和再现,打破了服务产品的非贮存性和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同一性,借助电信和网络技术远距离传输,在异地再现服务,使服务产品通过进出口在国际上进行生产、流通和消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第三产业已超半壁江山时,通过国际数据分析敏锐地发现,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趋势只是在特定时期出现的现象,第三产业比重不可能无限增加,将出现饱和点和减速;三次产业的投入软化都经历迅速增长、缓和增长和饱和阶段,国民经济服务化、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上升也有饱和点和转折点。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服务供求矛盾及对策,第三产业比重的饱和点和均衡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服务化、投入软化的趋势等话题,也给予时效性很强的合理解释和分析。这些应用新科技,迎着难点上,研究新问题,作出新界定,得出的论点清新且有说服力,拓宽了视野,给人以启迪,拓展和丰富了产业经济学分析,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

李江帆,广东台山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历任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所所长,英国雷丁大学、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山大学“985工程”服务经济与管理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出版《第三产业经济学》《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服务业研究》以及“中山大学服务经济与服务管理论丛”等论著。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八五”“九五”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约70项。在创立第三产业经济学,为我国发展第三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第三产业经济学》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应国务院秘书长邀请,赴中南海商讨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大计,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采用,对推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获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共12位)称号,1992年起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以服务产品理论为理论基石,以服务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环节”的运动为研究主线,深入分析第三产业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构筑起一个逻辑严密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全书13章,主要内容:一是总论,分析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三产业理论史和产业史;二是服务产品理论,论证非实物产品理论、非实物使用价值和服务价值理论,构成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石;三是服务产品“四环节”理论,揭示服务产品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中的经济问题,构成第三产业经济学的主体。本书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应用和拓展于第三产业领域,对现代服务业作了科学概括、实证分析和超前预测,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理论指南,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作者应国务院秘书长邀请赴中南海商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大计,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采用。初版被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研究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研究丛书”之一《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研究报告》列为主要参考文献的第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