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行的书卷

体验:迤逦上天都,骑鲸腾汗漫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

(前山上天都)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

(过鲤鱼背)

攀登时间:

2015年5月自后山老道口上天都峰原路下;2017年10月自前山新道口上天都峰从老道口下,至此完成天都峰全程环穿。

观赏指数:

1、徐霞客: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6)

(本人评论:读徐霞客游记“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指”,可知其是从慈光阁上至玉屏峰,再从老道口攀上天都峰;新道口为现代新开辟的路径,若从新道口上,景色更奇,不知徐霞客要发出何种感慨?)

2、民谣:“不登天都峰,白跑一场空”;

3、乾隆皇帝看了黄山画作后对天都峰的神往:“天都九百仞,巍然切太虚。我虽未升颠,仙侣原可呼。”

4、古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5、董必武题咏:“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诗句是“遥观”,自然未登顶)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7)

(遥观天都峰)

危险指数:

1、徐霞客游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8)

(近观天都峰)

老道口特写: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9)

2、明地理学家罗洪先:

嘉靖年间来黄山,只是望天都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份,险若上丹梯;调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

古时天都峰无路可登,“自石壁外无路,于岩窦外无宫”。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李白也只登上了最高峰莲花峰,并未登上最险峰天都峰。古时候登上天都峰有历史记载的仅为五人:普门法师、 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增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这样加上徐霞客,就有五个人登上天都峰。因为古人欲登之山路,乃光滑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阶,没有扶手,仅可托足,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不可上,乃止”,比起现代人有石柱铁链攀爬,显然有天壤之别。

现代人即使登上了天都峰也不值得骄傲。现代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护栏,破坏山体,今天的游人方可安全登顶。如今,古人不可能去的最险的地方,诸如鲤鱼背、阎王壁、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艰险。例如阎王壁,清代黄肇敏在游记中对亲历阎王壁的险状曾描述道:“壁骑路中,我越壁不得过。视壁下,凿有足迹,须依痕方可停步,幸止三步,外则万丈深渊……遂令导者先过,用白布一匹,使执定其尾端,使从者拉之如栏状。固之,一手扶布,一手扪壁,次第而过。”

虽然如此,现代人登天都峰也不可大意,仰落、坠崖、跳崖,几乎每年都有。

网友1:黄山的天都峰为什么不让爬,旅行社都写着远观天都峰,黄山各个山峰都有危险,为什么就天都峰要远观?

网友2:跟团旅游的话,导游是不会带游客爬天都峰的。如果游客执意要爬天都峰,导游多会阻止,说天都峰上每年都有游客失足摔死。

网友3: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也是最险的山峰。平均坡度约75度,请量力而行。

网友4(“人海孤鸿”):2014年3月21日我父亲与其他两位同事在上海某某旅行社报名参加了黄山2日游,3月22日我父亲等人到达黄山旅游风景区,随后导游带领几名游客乘坐缆车上山(不超过10人),我父亲等十余人则步行上山,在爬山爬到距半山寺不远处,我父亲在步道上侧翻跌落山崖,撞在巨型石头上,约半小时后景区山上救援大队赶到事发现场,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网友5(上海沙鸥天地):天都峰,名声鹊起,在我还没有到黄山,就闻名遐迩,人们把它说得神乎其神,那么悬,已至听而生畏,在4月30日登天都峰的游客,不慎摔死一位。常言到了黄山不登天都峰,只能算到了半个黄山。当身临其境感觉有一种莫名味道-------天都峰是在山岩上,一个一个台阶地开凿出了,每个台阶都烙印着铁锤的痕迹,岩石旁用铁链,一根接一根,作为游客攀附唯一支撑点,不然的话,就是悬崖百丈,低头扫眇,准会晕,脚底会颤抖。

网友6:这是黄山最险峰“天都峰”的鲤鱼背,也叫天桥。曾经有二两名游客在这打伞拍照,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吹落坠崖。

天都峰简介: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天都峰峰体拔地摩天,险峭峻奇,是黄山群峰之中最为雄伟壮观,最为奇险的山峰。其雄伟博大之气势,绝对堪称“黄山第一峰”。峰头远眺云山相连,江河一线,遥接大海;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万水奔腾,美不胜收。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

本人经历:

经历1:有个老汉说,年轻时爬过一次天都峰,太吓人了,往后一仰就是地狱啊,能活着回来是万幸。

经历2:我曾在天柱山遇到一个66岁的登山者,他说到现在为止,去了四次黄山都没敢爬天都峰。在西递村遇到一个摄影师,说五次到过黄山,但一次也没登天都峰。

经历3:此次在排云亭遇到一男士,自称四次来黄山,但一次也没登天都峰。

虐人程度:

两条路线:前山和后山。一般是把慈光阁至光明顶的路线称为前山;云谷寺至光明顶的路线称为后山。传统的说法是前山险峻后山秀丽。如果想体验黄山的雄与险,建议走前山路线。资深导游告诫:明代的徐霞客先后两次沿前山路线上山。从南线完全步行上山,十分辛苦,需七到八小时,非有十分强健的体质,不宜选择此线步行上山。

以下为攀爬天都峰的沿途景色:

从前山慈光阁上山: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0)

下图慈光阁三个字,

是董必武1965年题写: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1)

一直不断攀爬,

这条路实际也虐倒很多人。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2)

如果腿脚无力发软,

再强行攀爬天都峰是比较危险的,

因为前山上几乎没有铁索,

往后仰落非死即伤。

所以本人的建议是量力而行。

有小伙甚至叫苦“累得心脏都要跳出胸腔的”: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3)

迤逦向上,如徐霞客所言: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4)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5)

到达半山寺后,

右边去往天都峰,

左边去往玉屏楼。

从前山上天都峰,

单是在峰脚下遥看75度以上的登山小路,

就让前山上山的游客望而生畏,

十分之九的游客转而从侧路绕过天都峰取道玉屏楼了。

下图就是步入天都峰了: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6)

往上看是近乎垂直的绝壁: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7)

绝壁上生长着顽强的黄山松: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8)

有些路段实在太险,

所以石阶直接开凿在石壁内,

并开辟“天窗”: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19)

有些路段,

左侧就是万丈悬崖,

用矮石块拦着,

只是起到了心理安慰作用。

如果不慎摔倒,

此类高不过膝的石块根本拦不住身体。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0)

有些是有石墩,

中间有绳子拦着: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1)

注意上述路段最好别抢道。

万一有人拥挤,

你还是蹲下来为好。

有些是接近70度的狭窄石阶: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2)

有些地段还有青苔,

下雨会很滑,

万不可向后跌落,

以免伤人伤己,肝脑涂地: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3)

向下俯视: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4)

下图是前山上天都峰的一个绝妙之地,

也可以叫一线天。

此处的一线天奇景,

远远超过鳌鱼峰那个一线天: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5)

这里异常狭窄,

我走在中间,

背着重包想转过身来照相,

几乎都没法转身,

所以胖子应该没法穿行: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6)

此外照片无效果,

必须身临其境,

才能感受视觉效果极其吓人。

往前看能见到这道大裂缝: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7)

我在下面呆了半个小时,

发现敢登天都峰的游客到了这里后,

99%都从右边绕道上山了,

只有三个人(包括我)从这里穿行上来: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8)

继续往上,

随意侧视,

如《太平御览·地部》所言:

“诸峰悉是积石,有如削成。奇踨异状,不可模写,信灵仙之窟宅也。”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29)

石阶都是在崖壁上凿出的,

为了防止仰落,

就得侧着上或重心前移: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0)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1)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2)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3)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4)

黄山松。如徐霞客所言: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5)

下图是我离开主道到悬崖边缘照的,

有草的地方很多是虚的,

所以为了安全还是别离开主道啊

我当时离开主道好几个陌生游客为我担忧并劝阻。

近观黄山松: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6)

俯视则悬崖万丈,

苍松点缀绝壁上: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7)

快登顶时有一段绝壁,

吓到几乎所有游客(如下图)。

照片远远比不上身临其境。

那围栏实际很矮,

高不过膝。

另一侧是万丈悬崖: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8)

大部分游客都是如下图一样,

采取狗刨式往上爬的,

嘴里伴随着抱怨和惊吓声: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39)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0)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1)

终于到顶了: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2)

于天都峰顶迎风伫立,

观万峰下伏:

四围是绳索拦着,

上面有很多同心锁。

绳索缝隙很大,

一不小心还是会坠崖的。

据说从天都峰坠崖的人是相当多的: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3)

开始从顶部往后山下。

路过下图被吸引,

竟离开主道爬了上去: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4)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5)

(背后就是万丈悬崖)

下图这个动作是极度危险的,

当时骑在岩石边缘上拍照,

一旦夹不稳就跌落万丈悬崖,

导致下方有个焦心的哥们都伸出手打算把我拽下来的样子。。。

我下来后他伸手拽住了我,

可见危险动作令别人发毛的程度。

回想感到后怕。

来段视频:

(夹骑天都峰。危险作死动作,请勿模仿)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6)

当时只顾往前看。

往下一看,

正如徐霞客所言,

下瞰峭壑阴森”: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7)

千万别滑落啊。。

当时估计是吃了豹子胆。。。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8)

又到一处悬崖边,

拍了张作死照片。

右侧下方深不见底,

且有云雾升起: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49)

上来后回视刚才拍照处,

简直就是一条吓死人的鸟道,

照相时长长的身影投射在崖壁上: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0)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1)

继续往下走,

过“登峰造极”的天然石室: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2)

室外有石,

形如醉仙斜卧,

名为“仙人把洞门”。

“仙人”不知是否就是下图这个?

也可能拍摄角度有问题,

本人没看出: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3)

再往下走就是著名的鲤鱼背。

在我看来,可能取名“鲸鱼背”更贴切些。

鲤鱼背在天都峰上,以奇险著称。从天都峰脚(后山),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即至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这里是登峰顶的必经之处。

清人许全治有诗记其险:“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明。游人尽是批麟客,竹杖芒鞋脊上行。”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4)

此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自上而下,坡陡达85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攀登尤为惊险。 鲫鱼背两侧万丈渊谷,深不可测。

下图是我停留在鲤鱼背上,

踏出一只脚到高不过膝的绳子外拍摄,

迎来部分游客的抱怨声和斥责声,

所以必须格外注意安全!

下图中下方绝壁上的人影就是游客过天都峰的写照了: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5)

骑鲸腾汗漫,过了鲤鱼背。

对面即为莲花峰。

徐霞客写到: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6)

从后山下天都峰。

实际后山下也很陡,

只能从侧面绝壁映衬出来: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7)

下了天都峰后,

继续往上向玉屏峰攀爬。

回视天都峰老道口: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8)

走到更高的地方回望天都峰,

接近垂直的天都峰,

就像一座天然屏障横亘在前: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59)

从另一条封闭的石阶小道进去,

从另一个角度观看到天都峰: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60)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61)

走到更远处,

可以全窥天都峰真面貌:

爬黄山天都峰全过程 游黄山天都峰记(62)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本人拍摄)

附:游黄山日记(摘录游天都峰段落)

作者:〔明〕徐弘祖

戊午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徐霞客游记》

附注:徐霞客第一次游览是在初春时节,当时冰雪封冻,登山异常艰难,不能遍游名胜。两年以后,特地再次重游,直至文殊院(今名玉屏楼),攀登天都峰,饱览黄山风光,叹为“生平奇览”。

又附:何谓“汗漫”?

唐 李白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先期 汗漫 九垓上,愿接 卢遨 游太清。”

高诱 注:“汗漫,不可知之也。”汗漫是一个拟名,意谓不可知,寓有混混茫茫不可知见的意思,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天。 后附会为仙人的名字。

古代传说:有个叫 卢敖的碰到仙人名叫 若士,和他做朋友向他请教,若士用“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的理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来源:《淮南子·道应训》(据考证最初来源为庄子)

文: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卢敖与之语曰:“唯敖为背群离党,穷观于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已乎?敖幼而好游,至长不渝,周行四极,唯北阴之示窥,今卒睹夫子于是,子殆可与敖为友乎?”

若士者齤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宁肯而远至此?此犹光乎日月而载列星,阴阳之所行,四时之所生,其比夫不名之地,犹窔奥也。若我南游乎冈㝗之野,北息乎沉墨之乡,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濛之光,此其下无地而上无天,听焉无闻,视焉无眴,此其外,犹有汰沃之汜。其余一举而千万里,吾犹未能之在,今子游始于此,乃语穷观,岂不亦远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

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

卢敖仰而视之,弗见,乃止驾,柸治,悖若有丧也,曰:“吾比夫子,犹黄鹄与壤虫也。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

故庄子曰:“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言明之有所不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