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取得型号合格证 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端

大飞机之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韩亚栋

大飞机战略(深度关注大飞机之路)(1)

2022年9月30日,北京首都机场,C919飞机起飞。(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月29日,C919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这标志着我国具备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大型客机的能力,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以C919为代表,一件件大国重器、一批批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是中国制造创新发展的最好见证。

历经15年攻坚克难,我国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设计、系统集成、全球招标、逐步提升国产化的发展路子

在获颁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这一重要时刻前夕,两架C919飞机从研制地上海飞到了北京。

“今天很顺利,天气也很好。”中国商飞试飞中心试飞员邹礼学是其中一架飞机的驾驶员,飞机稳稳落地后,他喜笑颜开:“C919飞得轻松,心里高兴,还有满满的自豪感!”

邹礼学飞C919的时间已达1000小时左右,对这个“大家伙”再熟悉不过。“咱们大飞机省油,飞行员飞得更轻松,乘客也坐得更舒服。”邹礼学说,最关键的是,C919安全、可靠。

身高4.166米,身长38.9米,翼展33.6米,是同类客机里面机身最宽的;拥有比同类客机更“大”的“眼睛”,将原有的6块挡风玻璃设计减为4块,减少飞行阻力、增大驾驶视野……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最大载客人数192人,最大航程5555公里,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

首飞成功后,C919先后投入6架试飞机和两架地面试验机,开始了取证试验试飞。飞机分别在阎良、南昌、东营、锡林浩特、吐鲁番以及敦煌等地进行了试飞取证工作,直到今年8月1日宣布完成取证试飞。

“为了验证飞机的安全,我们开展了飞控系统、闪电防护、高强度辐射等系统级试验,也开展了全机级静力试验、疲劳试验、环境试验。这次成功取证,意味着C919飞机已经获得了进入民用航空运输的‘入场券’。”C919型号合格审查组组长揭裕文说。

长期以来,全球大飞机市场被空客和波音两大巨头垄断。制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考量的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信心、勇气和水平。

“我们第一次自主设计超临界机翼,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据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19型号副主任设计师张淼介绍,C919设计研制中的超临界机翼能够减小飞机阻力,提升飞机性能,帮助降低油耗。

据公开消息,C919突破掌握核心技术100余项,体现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等多个领域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以整体壁板数控喷丸成形技术为例,这曾是制约我国大型客机研制的核心技术之一。在C919项目的带动下,中航工业西飞公司通过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系统性试验,先后攻克了复杂外形结构整体壁板预应力喷丸成形等一系列超临界机翼壁板数控喷丸成形工艺的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使中航工业西飞公司成为世界上掌握机翼壁板数控喷丸成形技术的少数几家企业之一。

商用飞机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之一,前后牵涉上百万个零部件,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历经15年攻坚克难,我国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设计、系统集成、全球招标、逐步提升国产化的发展路子,培养出一支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勇于攻关、敢打硬仗、具有国际视野的大飞机人才队伍,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通过大型客机研制,我国构建了以中国商飞为核心,联合航空工业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大飞机产业体系。后续大飞机即将投入市场运营,我们还要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加快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司长徐春荣说。

C919首架飞机将于2022年底交付,商业运营的步伐正在加快。去年3月1日,中国东方航空作为C919全球首家启动用户,与中国商飞签署了购机合同,首批引进5架。截至目前,C919已拥有累计28家客户的815架订单。

过去十年,中国制造迈向高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凸显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全国24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30万人参与了大飞机的研制。以C919为代表,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制造业迈向高端的背后,无不体现出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

2022年6月,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高铁通达我国93%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坐着高铁看中国”已经成为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商业运营速度最高、高铁技术最全面、运营场景和管理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截至2021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超过4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国高铁技术探索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体系化研发始于2008年。当时,日本、法国、德国都拒绝向我国转让除生产工艺技术以外的所有关键核心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科技计划持续支持下,我国在高铁领域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起了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的中国高速铁路网。

“我国高铁发展比发达国家晚40多年,但依靠党的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铁路人接续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指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十年上升了2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均进入了前10名。科技重大专项如行星探测任务、探月工程以及“海斗一号”“奋斗者号”等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取得重大成就。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发挥紧密相连。

“举国体制是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由政府统筹调配全国资源力量,达成相应目标任务。新型举国体制是在原有举国体制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告诉记者,发展到今天,新型举国体制有了新的核心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了新的目标定位——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新任务是我国产业薄弱环节面临的问题,产品直接面向市场,不能单靠政府力量来解决;新目标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是国际战略博弈焦点,仅靠市场自发力量很难形成突破。因此,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董煜说。

在C919的研发过程中,国内数十所高校参与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建立了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科研平台。据此前公开报道,通过C919等国产民机项目,我国掌握了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加快了新材料、现代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

把国家的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目标考核、实施社会动员、资源配置功能与运用市场激励机制有效结合,调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进而实现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突破的运作机制——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布局到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从“嫦娥工程”的稳步前进到“中国天眼”的落成启用,新型举国体制展现了对科技重大创新领域突破的促进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面向未来,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把拳头攥紧,坚持不懈做下去,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不断迈进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中国大飞机“从0到1”,离不开大飞机人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而很多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持续攻关、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盾构机,应用于地铁、铁路、水利等基建和能源领域,代表了一个国家高端装备技术水平,处于地下工程产业链核心地位,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

19世纪40年代,盾构工法及其掘进装备在英国诞生,随后在德国、法国、美国及日本等国不断发展成熟。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尝试自主研制掘进装备,但受限于基础工业薄弱、人才队伍缺乏等因素,国产化工作长期停滞。80年代末,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大规模启动地铁建设,国外掘进装备及隧道施工技术不断涌入我国,受制于人的问题愈发凸显。

2001年,“关于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被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中铁成立了盾构研发项目组,开启了中国盾构研发的新征程。

“那时候一没技术,二没指导,摸着石头过河,每一个关键点都是一根硬骨头,都需要有‘哪怕磕掉牙齿也要啃下来’的勇气。”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副总经理、首席专家王杜娟介绍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08年,中铁装备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填补了我国在复合盾构制造领域的空白,从此拉开盾构机国产化的序幕。

“其实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不是研发过程,而是供应链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供应链还不足以支撑,我们要在全球去找供应链,遇到了国外的盾构机制造商在供应链上对我们的封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王杜娟介绍说,经过持续不懈努力,现在国产盾构机已经连续五年产销量世界第一,盾构机也从外国人的“印钞机”变成了中国人的“争气机”。

五轴数控机床,我国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工具,被称作“大国重器”。辽宁省高科技企业光洋集团对我国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的贡献,可以概括为“自主可控,替代进口”。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只配套国产数控系统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光洋集团掌握了从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到机床关键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制造能力,可以自主地、不受限制地设计、制造、销售各类高端五轴机床及其关键部件产品,生产能力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

“我们就是在封锁打压中一点一点熬出来的。”回顾企业自主创新历程,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于德海说,光洋集团坚持自力更生、自主攻关,二十多年如一日,先后攻关解决了系列化转台、摆头、电主轴、电机、传感检测装置、刀库、铸石床身、自动化工装、液压站等各类机床部件,从此走上了“自主可控,替代进口”的发展道路,打破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叶轮、叶盘类零件加工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五轴联动高档数控机床的“中国创造”。

“我们面临的既有‘卡脖子’问题,也有‘卡脑袋’问题。”董煜说,“卡脖子”问题主要集中在工艺技术上,“卡脑袋”问题集中在基本原理上。工艺上的进步需要反复试错验证和数据积累,基本原理上的突破需要长年累月的深入钻研。“必须敢于啃硬骨头、甘于坐冷板凳,以持之以恒的韧劲、慎终如始的毅力,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博弈和争夺主导权的前沿阵地。必须深入总结科技攻坚克难的做法经验,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决心,着眼长远战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目标,选择正确技术路线,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不断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