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在后世被人称为"诗奴",可想贾岛对诗的痴迷和热衷,自己沉静在诗的世界里"痛并快乐着"。#郝人读诗词#

贾岛作诗的真实故事(解读贾岛题诗后)(1)

贾岛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43年,享年64岁,河北涿州人。出身家庭贫困,少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结识孟郊、韩愈等大家后,还俗参加科考,可惜连考不中,仅在晚年得了主簿、参军等小官职,一生处于穷困状态。

贾岛一生,始终处于半僧半俗之间,穷则为僧,有机缘则入俗,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所以,在贾岛的诗作中,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我们小学就学过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是贾岛这种禅意诗的典型代表。

贾岛作诗的真实故事(解读贾岛题诗后)(2)

贾岛始终游离于僧俗间,其实是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自我矛盾。在这种内心的焦虑和徘徊中,贾岛始终不能一个正常人一样活着。佛门的熏陶,让贾岛形成了孤高品傲的性格,不善与人交往,容易钻牛角尖,他可以不顾旁人的看法,大街上随意高歌,放飞自我。《鉴戒录》记载贾岛:"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旁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也可以不顾前途,讥讽当朝权贵,宰相裴度为建自家的府邸赶走了附近的百姓,拆除了多家民居,贾岛作诗《题兴化园亭》:"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这样的性格,使贾岛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诗歌便成为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寄托。对每一首诗,每一个用词,每一个字,都会精雕细琢,力求完美,追求极致,诗歌已经和他融为一体,诗歌就像枷锁一样牢牢着禁锢着他的灵魂,被后世称为"苦吟诗人"、"诗奴"。

贾岛作诗的真实故事(解读贾岛题诗后)(3)

贾岛在一次应试落第后,与出家为僧的堂弟无可一起住在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将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作了一首《寄无可上人》赠别。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后添加了注解,写下了《题诗后》这首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两句诗我琢磨了三年才写出来,每每读起来都禁不住泪流。如果这样写出来的诗,依然没有知音欣赏,那我只有回家洗洗睡吧。

贾岛作诗的真实故事(解读贾岛题诗后)(4)

这首诗可以说把"诗奴"贾岛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贾岛一生痴迷于诗歌的写作,每写诗必字字斟酌、精雕细琢,全身心投入地追求艺术的完美境界,因此也才有了"推敲"一词的诞生。

贾岛去拜访李凝时,李凝不在,贾岛便写了一首诗,诗中有"僧推月下门"一句,但怎么也觉得意境不够,于是将这句改为"僧敲月下门",在"推"和"敲"中不断琢磨,不知不觉中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中,韩愈也是大诗人,不仅没有怪罪他,还和他一起斟酌用哪个字好,最终俩人都认为"敲"字更好,二人也成了好朋友、诗友。

贾岛作诗的真实故事(解读贾岛题诗后)(5)

因为这段故事贾岛为我们留下了"推敲"一词,用来形容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