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曾说: “对十八岁那年的我来说,最欣赏的书是阿珀达依库的《半人马星座》。但在反复阅读的时间里,它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光彩,而把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给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且《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兴之所至,我便习惯性地从书架抽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有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

于我而言,这本书有种同样的魅力,百读不厌。

盖茨比的四大忠告(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了不起的盖茨比)(1)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于元气未伤,迅速步入一个短暂而空前繁荣的时代——爵士时代,仿徨、失落和迷惘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美国青年“不再相信上帝,不再相信传统,他们只相信感觉”。书中前言称菲茨杰拉德“用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战后‘迷惘的一代’对于‘美国梦’感到幻灭的悲哀”,妥贴又直接。

别离五年,盖茨比依然深爱着自己还是低级军官时的恋人黛西。为了爱情,他不择手段成为百万富翁,也在黛西家的对面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饮酒纵乐,夜夜笙歌来吸引黛西的注意。叙述者尼克第一次看见盖茨比时,就发现盖茨比正站在月光下的草坪上望着遥远码头边闪烁的一盏绿灯,那正是黛西家的方向。盖茨比和黛西再一次遇见,重新燃起了爱情的火花,然而黛西在与汤姆结婚后,已经变成了一个追求物质和崇尚金钱的世俗女人,无法再承受盖茨比的满腔深情。后来,黛西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除了尼克,一个人也没来他的葬礼。

第一遍读完,我只被小说“灯火阑珊,酒醒人散”的幻灭悲凉打动,却无法理解为什么称其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直到我一遍遍重温盖茨比所言:“不能重温旧梦? ”他大不以为然地喊道,“哪儿的话,我当然能够! ”他发狂地东张西望,仿佛他的旧梦就隐藏在这里,他的房子的阴影里,几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的。

盖茨比的四大忠告(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了不起的盖茨比)(2)

旧梦,就是盖茨比一直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爱情、幸福、金钱、地位……他对黛西的追求,可能蕴含了更多他自己都没想到的东西。盖茨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无论向前的路多么崎岖,无论世人的目光是多么质疑,无论他面对多黑暗的现实,他依然踟躇前行,为了爱情,为了梦想。盖茨比让人看到,无论梦想有多么幼稚、荒唐、遥不可及,都可以凭一颗充满活力的赤子之心,突破自身的极限,实现人生的超越。这样的精神,无疑是对当时纸醉金迷、精神衰败、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的一剂猛药。当爱情变得物质化、俗不可耐,当享乐主义得到热烈的拥护,当时代将道德践踏在脚下,盖茨比却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实现个人奋斗,努力把已经实现的物质梦想变成精神梦想。但孑然一身,逆着时代而行,怀着这样一种至高无上的浪漫情怀,盖茨比似乎注定被辜负。绿灯是全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意象,这盏曾经通宵不灭的绿灯消失在茫茫雾霭中,也预示着盖茨比梦想幻灭的结局。

如果我在20岁读到这本书,可能会把盖茨比当作“小人物的胜利”;如果我在30岁读到这本书,可能会聚焦“美国梦”其政治经济内在不可实现性。然而,我是在15岁第一次读到它,在那个充满了各种梦想却毫不了然梦想的代价的年龄。于是,我读到了爱情,读到了盖茨比对真爱的执着,读到了一个孤独的男人不断地装点自己的梦想并用它与现实抗争,读到了华丽盛开的理想图谱,也读到了幻想凋零后一曲悲哀的挽歌。

我总是觉得,现在的我们是失去了梦想的一代,浅尝辄止于平平稳稳的现实生活,对世界、生活没有更大的梦想与话语追求,偏安一隅。这时我们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或许会被这样一个执着追求的故事打动。不论高低贵贱,所有人都能通过奋斗和努力获得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这不仅是“美国梦”的闪耀之处,也是“中国梦”吸引每个人的地方。人,能有梦想,总是好的。

往期回顾:

盖茨比的四大忠告(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了不起的盖茨比)(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