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历经了十余个朝代。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地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基于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践行“五育并举”,通过丰富充沛、形式精致灵活的课程体系,引导孩子打好成才的基础,因此,童眼观烟台活动组开设了“篆写童年”的儿童篆刻活动课程,邀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刘志荣老师为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开展篆刻教学。
儿童篆刻是一门结合了哲学、艺术与科学的综合艺术。在当今强调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艺术的今天,篆刻作为书法的分支艺术门类,虽其小众,但仍可以启迪学生,承担重要桥梁作用。篆刻集绘画、书法、雕刻多学科复合艺术门类,精到一笔一画的书写,粗到传统文字学的认知,都离不开金石篆刻的传承与演化。同时,篆刻以其独特的铸造工艺属性,链接了金属科学的知识内容,以其构图上矛盾的制造,蕴含了思辨哲学的文化背景。
“篆写童年”儿童篆刻拓展课程分趣赏篆刻之源、趣玩篆刻之器、趣作篆刻之印、趣创篆刻之品四个系列了解传统篆刻,体悟传统艺术之深厚内涵。
“趣赏篆刻之源”和“趣玩篆刻之器”系列,以欣赏领悟传统篆刻的来龙去脉为主,对于篆刻所体现的文字之美、布局之美、形式之美有所把握,同时将篆刻所需工具,篆刻技法流程有所体验,让学生在一赏一玩间,感受篆刻的独特工艺属性与历史内涵。
“趣作篆刻之印”和“趣创篆刻之品”,以探究篆刻中艺术表现的技法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思辨内涵,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体验篆刻作品可以用更为现代的表现手法,感受传统艺术的审美界限。
刘志荣老师从事篆刻近四十年,多年来热衷于篆刻教学传授工作,其作品被众多单位收藏。他告诉大家,篆刻从产生之初,就一直扮演着信物的角色,具有很强的个人符号性质,类似我们今天使用的身份证件。篆刻产生于殷商时期,起初是家族的徽章,铜制最为普遍。发展到秦朝,秦始皇就规定,只有皇帝御用的印章可以用玉制作,叫做玉玺,朝廷百官则按官职大小,称使用“章”或“印”,根据身份等级的高低分为金、银、铜质。
从古至今人们对篆刻的喜爱还源于它的艺术性。印章的体积有限,但能够承载的思想无限。印面上的内容往往充满故事性,文人可以以此寄托远大抱负,也能借此表达细腻心声。同时,篆刻又好比一幅小小的版画,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视觉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布局的巧思,让小小的一方一寸成为富有文艺气息的小宇宙。
作为童眼观烟台活动负责人、齐鲁妈妈农耕教育劳动实践基地负责人、围子山自然教育生态美育基地负责人,李老师告诉大家: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建立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纲要范畴内,配合五育并举教学理念,开展“篆写童年”实践活动。运用趣故事、趣体验、趣创作的“三趣”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更有情感体验的去表现儿童篆刻,融情于篆刻创作之中。在其情境下认识篆刻,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对于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掌握篆刻基础技巧,认识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建立起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其全面发展。引导每一课时中,都侧重于不同育德拓展内容,将哲学思辨、文史探究、科学拓展、趣味体验、情境研学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的课堂内容。
妙笔生花,一刀一石描绘天地;飞鸿印雪,方寸之间皆是美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把刻刀,口是平的,两面开刃;一方印石,质地细腻,易于受刀。李海站老师向观众详细介绍了篆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刘志荣老师一步步亲自演示篆刻技法。
制印之难,不难于刻,而难于章法。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这是初次接触篆刻技艺,给大家带来不小的挑战,磨平、上石、刻制、修整、边款拓制、钤印……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进入状态,小朋友们第一次体验篆刻,时而专注刻画,时而向身边的小伙伴“炫耀”自己的成果,一家齐动手,其乐融融。
印章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而声名远播,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与时代发展的见证。
篆刻印章,就是用刀在石、木、金属等材料上“写”汉字。它融书法和镌刻为一体,是中国传统的汉字造型艺术。其魅力被誉为“金石华彩,知白守黑,方寸之间,刀走凌云志,字形流云姿”
一场又一场的实践活动开展进行中,童眼观烟台将会开展更多系列主题活动,配合家校社开展同育工作,让下一代更好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