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写战史文章的时候,文中经常会列举很多部队的弹药保有量和战斗消耗量。有些朋友就问了,都是打仗状态了,怎么可能将弹药精确到个位数?

其实现在不少朋友就是游戏打得太多了,会有“无限弹药”的潜意识。你要问某位玩家,在一局游戏中一共捡到了多少子弹,又打掉了多少子弹,保准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来,除非落地成盒那种。

实际上在军队作战中,是经常要进行实力统计的,包括战斗员有多少、枪械有多少、弹药有多少,这些都要精确到个位数,指挥员要根据自己部队的实力来组织战斗。同样,一场战斗结束后,还要形成战斗详报,己方伤亡多少,弹药损耗多少,毙伤敌军多少,缴获武器多少,也要有详尽统计。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1)

全面抗战初期八路军129师的实力统计

所以说战斗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并不像电视剧上演得那样,冲啊,打啊什么的就算了。而笔者为什么在文章中经常提到武器和弹药量统计呢?因为这些硬指标会直接影响战斗,甚至是决定采用何种作战方式的关键。所以考察一支军队武器弹药的供应,对于研究这支军队有很大的帮助。

军队武器弹药的供应主要取决于本国财力和军工业的强大与否,有钱而且军工业强大的话,便能提供足够的武器弹药,这个可以联想下美国。财力不够但军工强大的话,可以联想下俄罗斯,一些新式武器的研发和列装会受到影响,但其军事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如果本国军工业不强的话,那么武器弹药就要依赖进口了。而进口武器的代价极为高昂,即便是财力雄厚的国家也难以支撑长期而全面的武备更新,富国尚且如此,更别说弱国、穷国了。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2)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先进武器装备基本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制造,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丧失了核心武器的研制能力。仅仅依赖进口武器的话,钱再多也是打不起高烈度长期战争的(特指正规军之间的战争),因为武备在前期作战急剧消耗后,很难得到及时补充,这就使得战争的进行难以为继,从而不得不走向停战。

停战不一定意味着战争的彻底结束,但大规模战火的重燃至少要等其中一方或双方的新武备补充到位了。

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2020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南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纳卡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双方各自都有上千人的死伤。对这两个小国家来说,如此烈度的冲突实际上已经可以说是战争级别了。

从9月27日的大规模开战到10月10日两国同意暂时停战,其实仅仅持续了不到2周的时间。

但在这么短时间内,两国的大量技术装备都已经消耗掉了,而且弹药消耗也很大。实际上双方均不能维持开战之初的那种状态,所以暂时的停战回血是必然的。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3)

但对于打红了眼的两国军人来说,立即脱离接触是不可能的,双方都没有严格遵守停战协定,而是继续交火。虽然战争烈度和规模比之前有所下降,但依然消耗了不少武器弹药,伤亡了更多军人和平民。

本来都打不下去了才谈的停战,只因战场态势及互相仇视的因素不得不又打了一周,但高烈度战争吞噬资源的能力实在太可怕。因此,在俄罗斯的敦促下,两国又不得不达成一致,宣布在18日零时停火,以严格遵守10日的莫斯科声明,并认同早日在基本原则框架下和平解决纳卡问题。

其实停火是双方现在真想实现的,至于和平解决纳卡问题,那真的很难做到。所谓的基本原则就是双方都认为纳卡地区是自己的,这还怎么谈?

但大家都没多少血条了,停战和谈判需要正当的理由,因此便祭出了和平主义的大旗。

在这杆大旗之下,并非是幡然悔悟,追求和平的亚阿两国。而是新仇加旧恨,只因实力不允许打下去而不得不暂时言和的亚阿两国。这次的停战落实到战场上也很难得到严格落实,即便落实到位了,待两国血条恢复后,下一次的大规模冲突恐怕还是难以避免。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4)

亚阿两国之间的矛盾是历史遗留问题加现实利益问题,很难一两句话讲清楚,也很难根本解决。

而我们仅仅从战争进程来观察的话,这次亚阿之战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

没有国防工业自主化,其实是打不起仗的,而且越往后,越是打不起。刚开打,可能都是导弹、无人机上阵,打到最后恐怕都得拼刺刀,扔手榴弹了。

在这次亚阿战争中,阿塞拜疆无人机的运用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有些朋友认为,无人机无非就是几万美元而已的消耗品,用几万美元的此类武器大量打击亚美尼亚的坦克、装甲车是极为划算的。

其实无人机可也不便宜啊!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5)

阿塞拜疆使用的土耳其造TB-2无人机,其成本至少是500万美元;而进口的以色列哈比无人机,每一架的价格至少是250万到300万美元左右。

所以说即便是看起来很划算的无人机,都是价值不菲的。而现在的军队又不可能只采购无人机,尤其对于有着纳卡地区之争的亚阿两国来说,没有一支强大的地面部队是不可能的。想要强军的话,那就得花钱。

二:国小力弱,受制于人

很多朋友简单地认为阿塞拜疆背后是土耳其,亚美尼亚背后是俄罗斯,其实作为前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无论是对于阿塞拜疆还是亚美尼亚来说,都有强大的影响力,甚至说两国军队的主体装备都是俄式的,这一点非常关键。

而且这些俄式武器还不仅仅是苏联解体时的历史遗留,还有大量武器是两国分别从俄罗斯进口的。更令人吃惊的是,阿塞拜疆从俄罗斯进口的武器数量要远大于亚美尼亚。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6)

我们知道,阿塞拜疆的经济实力和军费投入大致是亚美尼亚的三倍左右,因此阿军有更雄厚的财力去实现现代化。

2013年时,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表示,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规模为40亿美元,而且以后还会有增长的趋势;2018年,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认为,阿塞拜疆从俄罗斯进口的武器总值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

仅以2014年到2015年阿方武器进口来说,总值8.87亿美元的进口武器中,俄式武器价值7.4亿美元,占比83%;以色列武器价值1.23亿美元,占比14%;其余为阿方进口其他国家的武器。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7)

阿塞拜疆与土耳其军演中的一幕

所以我们在阿塞拜疆军队中能看到不少以色列造的无人机,但更多地却看到了俄式的T90坦克、BMP3步战车、龙卷风火箭炮等传统陆战装备。至于土耳其武器,其实在阿军作战序列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反过来说,在亚美尼亚军队中,基本上也是俄式武器的天下。区别是亚美尼亚的经济跟阿塞拜疆差距很大,其军队序列中依然保有很多老式的苏俄武器,而在进口的新型俄式武器方面,亚美尼亚引进的数量要远小于阿塞拜疆。

在亚阿两国军队中,均以俄式武器为主为主的装备体系,意味着什么呢?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8)

意味着当技术装备和弹药储备随着战争进程急剧消耗后,能够左右战争走向的既不是亚美尼亚,也不是阿塞拜疆,而是俄罗斯。

俄罗斯拒绝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和弹药补充的话,那么双方就很难将战争继续下去。坦克、大炮成为了废铁,固然可以扛着步枪上前线,步枪子弹和手榴弹总不至于受到制约。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没有多少国家可以承受得起一线步兵交战所造成的巨大人员损失。

前几天便有一支阿塞拜疆部队在行军状态遭到亚美尼亚军队伏击的报道,几分钟之内阿军便被打死60余人,尸横整个山路。阿军战斗步兵至多不过一两万人,这样的战斗能打得起多少次?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9)

所以当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事开启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做出了判断,这场战事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大概率会打成糊涂仗,因为交战双方的半条命都捏在俄罗斯手中,后者并不希望南高加索的均势被打破。

但对俄罗斯来说,近年来无论是阿塞拜疆还是亚美尼亚,试图摆脱俄罗斯影响力的趋势是存在的。俄方又想在双方保持均势的总体态势下,二者最好能斗得两败俱伤,不得不再次求助于自己。

因此在这次亚阿战争中,俄罗斯表面上是坐山观猫斗,当和事佬。实则是发挥了裁决者的角色,只要俄罗斯摁住双方的武器仓库,那么两国打到什么程度,就都在控制中。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10)

阿塞拜疆和土耳其联合演习

在这次亚阿战争中,土耳其是很积极的一方,它既与阿塞拜疆有着特殊关系,也与亚美尼亚是死敌,因此从土耳其意图来说,自然是希望一举将亚美尼亚击败。但是请注意,阿塞拜疆军队武器装备主体是俄械,土耳其没有能力去将整个阿军土械化,更负担不起其长久战争的消耗。

所以仗打到一定程度后,尽管土耳其跳得很积极,但是阿塞拜疆却进攻乏力,亚美尼亚就更是如此了。因此,两个小国家照样还是要到莫斯科谈停战。而10号的停战没有严格遵守,两者又打了一周后,也仍然是在俄罗斯的敦促下发出了18号零时停战的声明。

有些朋友认为亚阿双方没有遵守10号停战协定是打了俄罗斯耳光,其实在国际关系中,用简单的打脸不打脸来分析太浅薄了。俄罗斯并不怕两小国的国力、军力被削弱,反过来说两小国的损伤越大,战后对自己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但这个度需要把握下,打得太废了都不一定交得起后续补血的军火钱了(尤其是亚美尼亚)。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11)

本来在10号能达成停战声明,说明俄罗斯认为这个度可以了,亚阿双方高层也确实认为打不下去了才去谈的。但军队打红了眼,不好脱离接触,双方你来我往又打了一个星期。再打下去都是短兵相接为主了,还怎么打?所以才有18号的再次停战。

这次停战要是还不能很好地遵守,上面提到的那种近距伏击战例还会更多,而在双方都不能取得绝对性优势,武器弹药及兵员又遭到大量损伤的前提下,真正的停战总归会到来。

而不论什么时候真正实现停战,战后两国均会向俄罗斯大量购入装备以补充消耗,两国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也必然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三:军备自主,国之基石

很多朋友在亚阿两国交战时更多是从表面关系去解读了,但没有从军备方面去看。要知道战争不是靠嘴去打的,最终还是要靠飞机、大炮、坦克,再不济也是机枪、步枪和火箭筒,没有这玩意,就很难打打下去。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12)

其实不要说阿塞拜疆这样的小国了,就是号称地区强国的土耳其,它在军备方面也没有实现全部自主化。

土耳其军队装备的核心武器和所谓国产武器的关键部件全部来自于欧美,只要这些武器和部件被人卡了脖子,那么土耳其军队就得瘫痪一半。

比如最近很著名的土造TB-2无人机,该机的核心部件都是来自于欧美,最近加拿大宣布断供该机所用的光电/红外转塔后,土耳其就很慌。

这还仅仅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在土耳其军队的武器中,想要找出一件完全是其自己研制,部件也能自己供应的案例还真比较困难。

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土耳其本身也无法在脱离欧美体系的支撑下大规模参战,今年年初土叙两军交战,土方便没有得到欧美的弹药保障,因此没打几天也到莫斯科谈停战去了。而土耳其在军援利比亚等军事行动中,也相当受限,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国的军工同样受制于人。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13)

土耳其无人机的损失也是代价极大的

这就使得土耳其注定只能成为一个地区性强国,而当其超越了自身实力定位,想要填补世界性大国在中东的影响力真空时,就容易消化不了而自爆。

其实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已经越来越清晰了:类似于亚阿两国及土耳其在军备上的无奈,并非是少数,而是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比如号称世界第N强的印度军队,该国军工的“明星”产品有一大堆,但能用的有几个?这还是在印度可以得到世界上很多技术和部件采购白名单前提下的结果。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印度依然造不出靠谱的武器装备,其国防自主能力可见一斑,所以印度军队这样百万量级的大军只能靠外购来维持部分现代化武器。

为什么是部分呢?因为全部现代化装备,根本买不起。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14)

“拿来主义”不便宜

区区28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就要砸掉20多亿美元,5个团的S400导弹要拿出50多亿美元,而36架阵风更要88亿美元。

印军每年的装备采购费才多少?100多亿美元,而且这100多亿美元除了买先进武器外,还要满足全军大到飞机坦克,小到步枪零件的所有需求。

都换新的?换不起。印度外购武器本就比正常价格要高很多,130多万军队的现代化所需的武器,根本是印度现有军费承担不起的。

所以印军除了部分较核心的现代化武器外,绝大多数武器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准。而且有限的钱有限买武器,弹药方面的保有量就比较少了,如其陆军的弹药保有量仅够支撑10天左右的激烈战争。

在印军所需的163类弹药中,国内能够生产的只有90种。而且这90种弹药中,还仅仅是解决了能不能产的问题,够不够量、够不够好依然是大问题。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15)

因为劣质弹药的问题,2014年到2020年,印军中发生了403起关联事故。事故共计造成27人死亡,另有159人严重受伤,同时还造成了960亿卢比的经济损失。同时因为进口弹药数量有限,印军极少进行大规模实弹射击训练,其实对军队的战斗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试想如果印军与军备大国开战,自己的武器弹药很快消耗殆尽,而人家的照样充足无虞,这仗还怎么打下去?有人可能说其他军事强国会白给。请注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利益交换的谈判需要时间,而武器装备的生产、调拨、运输、移交、前运、分配,乃至于培训,都是需要时间的。

现代战争条件下,谁会给你这么充足的时间去回血?这就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具备进口大国的现状,而一些远不如印度的弱小国家其军备状态又能好得了多少?

纵观全球,现在有完整军工体系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少数国家,具体反映到世界武器贸易上来讲,绝大部分国家也都是进口上述几个国家的武器。当然了,在军贸方面,我们距离美俄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至少在自用方面,我们现在基本是不受限的。

海湾战争信息化作战(亚阿战争再次证明的真理)(16)

所以从武器弹药供应的角度上来说,实际上是能将世界各国的军队分为好几个档次的。这其中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国家自然最为有利了,而站在塔基底部的国家,甚至说连战争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选择都没有,要处处受制于人。

所以大家在看待很多军事问题的时候,不妨从军备武器供应的角度去看看,说不定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