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大家都很熟悉,全诗气势恢宏,描写了楚地的壮阔绚丽景色。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这首诗历来也有争论,就是题目“送别”两个字。

诗中好像并没有写送别,也没有离情别绪,清朝文学家沈德潜也认为“送别”二字“可删”。

这首诗果真没有送别吗?

当然不是,这首诗不仅有送别,而且送别之情至深至切。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创作背景:

这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诗人之前一直在蜀地生活,游览峨眉,隐居青城,这次远渡荆门,开始全国漫游,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渡荆门送别(李白的渡荆门送别)(1)

荆门山公园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前两句点明了以下几个内容:

出行方式,坐船;

现在地点,荆门山;

目的地,楚国。

(1)这两句话还有其他隐含含义吗?

首先,先看“远”字。

这说明诗人已经坐了很长时间的船了。

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对美景毫无抗拒力的人。

从家乡到荆门山这段路程中,有没有美景?比如三峡,这个路程中的风景也是美不胜收的。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荆门外”的景色,而不写路途其他的景色?

答案很明显:荆门山外的风景和荆门山内的风景是不一样的,而且可以断定,荆门山内的风景是诗人常见的,是家乡的风景。

这里就有一个结论:在诗人的心中,“荆门内”就是家乡。

还有两个理由:

一、 “外”字也能说明,荆门山其实就是诗人心中家乡内和外的分界线。

二、荆门山被称为 “楚蜀咽喉”,过了荆门山,就到了楚国。

这个结论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用!

这就说明,荆门山才是诗人和家乡的告别之地。

我们来看下两句。

李白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渡荆门送别(李白的渡荆门送别)(2)

长江

大荒,指广阔无际的田野。

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滔滔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这两句话是千古名句,古今读者评价都非常高,写出了楚地雄浑壮阔的风景。

但这两句也隐含有离别之意。

(1)首先看 “随”字。

它有两层意思:

其一,说明山慢慢远去;

其二,说明诗人看的时间比较久。

诗人为什么要看着这些山,慢慢远去?

很明显就是不舍嘛!

这是什么山?这是家乡的山啊。

(2)再看“尽”字。

诗人从崇山峻岭一直看到平原。

这也写出了诗人的留恋和不舍。

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山随平野尽”,是诗人在向家乡的山告别。

(3)再看“江入大荒流”。

江水浩浩荡荡,奔向广阔的平野,好一幅波澜壮阔的场面!

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欢快的心情,也暗示出诗人渴望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壮志。

这里还有一层含义: “江入大荒流”像是诗人对山的告别语,“不用担心我,我即将去实现我的抱负”。

诗人和山的告别,已经完成。

我们看下两句。

李白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渡荆门送别(李白的渡荆门送别)(3)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通过“飞天镜”我们可以看出,这已不是刚才的江入大荒流”的壮阔场面,江水已经恢复了平静。

那么,诗人在家乡能见到“水中月如明镜”、“云中天似海楼”的景色?

高山峻岭,水流肯定很急,不可能出现明镜一样的月亮,对吧?

海楼就更能实现了,江面辽阔是海楼出现的前提条件,在蜀地肯定见不到。

也就是说,荆门山外的云和月,都和家乡不一样。

那我们问两个问题:

(1)诗人一个人出门在外,有人陪同吗?

没有,因为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一个人出来的。

(2)退而求其次,那有没有熟悉的景物陪在身边呢?

李白想了想,山已经告别完了;

那么月呢?结果月和家乡的完全不一样啊;

那么云呢?云也不一样啊。

你们看,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深深的孤独感!

当他发现家乡的山、月、云都已经不在自己的身边,这份深深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

而这份孤独感,正是源于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

我们接着看后两句。

李白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渡荆门送别(李白的渡荆门送别)(4)

长江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我仍然怜爱故乡的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这句话是紧承上一联的。

当诗人发现家乡的山、月和云都已经不在身边,他环顾四周,终于发现江水仍然是故乡的水啊,它一直陪伴着诗人。

很显然,这是一种无奈的安慰。

我们对整首诗的脉络进行梳理。

5、整首诗脉络梳理

首先,诗人侧面写出了与家乡告别的地点,就是在荆门外;

其次,诗人委婉地写出了与家乡的山的告别;

然后,诗人与家乡的月和云完成了告别;

结尾,诗人找到了一丝安慰,家乡的水还在送着我。

你们看,真像清朝文学家沈德潜说的那样,这首诗没有离情别绪吗?

很显然不是。

这首诗并不是为了写楚地壮阔绚丽的景色,而是通过写他乡之景来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前六句都没有写分别,那么后两句突然出现“仍怜故乡水”,是不是很莫名其妙?

如果没有前面的感情积蓄,就不可能会有后面的感情落脚点!


(这首诗很早之前讲过,但是之前的文章写得很啰嗦,这里重新做了精简,再分享给大家)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每天我都会为您解读至少一首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