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提出的问题都要瞄准目标、把握关键、难易适度、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问题情境中努力解疑、释疑,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概言之,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必须做到科学、适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语文教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主要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提出的问题都要瞄准目标、把握关键、难易适度、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问题情境中努力解疑、释疑,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概言之,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必须做到科学、适度。

1、 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能清楚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也不能够单纯地以家长或教师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语文,了解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主动地从事语文学习。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呢?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有趣、好玩的、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是他们所喜爱的,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问题情境1】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抓住课题中的“借”字质疑:如果把“借”字换成“骗”字,哪个更恰当?为什么?学生一下子乐了,稍加思考后,便体会出“借”字用得巧妙,用曹操的箭去射曹操,有借有还,妙不可言。再读课文时,学生兴致盎然。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体验语文源于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的价值,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语文、了解语文的价值、运用语文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改编教材中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内容,把学生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语文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语文的趣味,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问题情境2】教学《落花生》一课,我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如果先天丑陋或残疾,你会怎么办”?这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迸发出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3、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语文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境体验,感受语文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问题情境3】在教《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我就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应用电脑课件展示了整个赛马的详尽过程,制作了自己赛马这个程序,提出问题:孙膑为什么会转败为胜?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赛马对阵顺序的关键,经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和直观播映,学生对整篇课文的认识就非常深刻了。最后,我让学生帮助齐威王在第一场比赛后怎样去取得胜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整个问题思维都被激活,对课文内容也就了如指掌了。

4、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呢?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在遇到问题时,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4】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在讲授安徒生童话《买火柴的小女孩》,接近总结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悲惨地冻死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了笑意?”问题涉及到作家的悲剧构思和故事深层蕴涵,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说,这是对幸福光明的追求,有的说,这是朦胧的幻觉;有的说,死时的笑更能衬托命运的悲惨……视野开阔了,讨论深化了,课堂情境形成了。

5、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究

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探索性问题,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探索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过程,推理过程和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自求通达的过程中去体验劳动的甘苦,从而使创造思维得以培养。

【问题情境5】在《乌鸦喝水》一课教学,我就是利用这种思想设计、引导的。 教后,我留给学生一个问题——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了,乌鸦用这种办法能不能喝到水?课后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都能自主地组成学习小组,做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就有所思、有所为,创新的火花也有了释放的环境,并能做出创新的成就。

6、创设想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问题情境6】在学习《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以后,我出示如下问题:未来的计算机到底会怎么“神”呢?我引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介绍电脑的知识,展开想象,大胆猜测。同学们七嘴八舌:计算机不仅会听懂人话,还会听懂动物的语言,实现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交流;计算机可以登陆其他星球,为人类寻求星际伙伴;计算机会越来越小,就像纽扣一般别在衣服上……想象性问题情境,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我不禁惊叹学生想象的丰富,同时也坚定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要创设想象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将学习向课外延伸的信念。

7、创设情感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在教学中创设情感性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困难,经受锻炼,尝试成功。

【问题情境7】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我设计的问题是: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

8、创设合作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讨论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激起讨论的兴趣,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共同提高的机会。

【问题情境8】学习《亡羊补牢》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亡羊之后该怎么做才能确保羊万无一失呢?让个小组讨论。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及时堵住那个破洞!其他同学虚心听取,经过思考,提出质疑:亡羊之后及时补牢,可是万一补了东洞又破西洞,那该怎么办?有的学生当即提出了应全面加固羊圈的观点。这时,又有学生评议:为了不再丢羊,补牢是不是唯一的办法?学生再次热烈讨论,提出了“补牢不如逮狼,派人守侯,把狼打死,彻底消除隐患”的治本办法。紧接着,又有学生质疑:如果不止一只狼呢?……

学习小组讨论热烈,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并能认真思考、评议、修正、补充,敢于否认自我、同伴,敢于否认古人、名人,敢于否定教材,真正让小组学习“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