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孙少平简介(路遥与他笔下的高加林)(1)

东西方文化建构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表现在文学方面更是明显。

西方文学如同西医,东方文学如同中医,从起点就开始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以至于影响到文学批评方面,东西方文化所走的道路以及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大相径庭,各具特色。

具体来说,东方多以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所代表的文学理论开展文学批评。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本身又是相冲突、相矛盾的,但这也正符合中华五千年文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

“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对意义的生成作用,而“知人论世”注重的是作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这两者的共同点却都是不局限于作品本身,前者重点从读者方面来分析,后者重点从作者方面来入手。

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作品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作者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而“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作者的心灵踪迹,明了作者之用心所在,“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这就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当他们接触到文本的时候,作者已经处于“缺席”状态,不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只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即可,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

我们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带有作家的自传性质。作品中的人物再多,却一定会有一个人物和作者本人最最相似。

分析路遥的两部自传体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高加林和孙少平,几乎就是作者影子式的人物。

今天,我们对缘起于西方的比较文学进行一个改造加工,把作者放之于与他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极其相似的作品人物高加林、孙少平中间,在同一时空下对三人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比较分析。

路遥孙少平简介(路遥与他笔下的高加林)(2)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本质就是平庸,甚至说,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而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不外乎大体分为四种:一是遗传、二是家庭、三是教育、四是社会。

这四要素涵盖了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但所起的作用会有所不同。

正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些遗传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等等,交织在一起,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当然,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也不在一个方面,也不是一个方面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只要一个人来到世上,他就有着和别人一样的人生基础,但也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权利义务,这就要看他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了。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大多时候结局是可悲的“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但如果你能自觉和不自觉地去努力和发挥,一心一意去坚持,坚持自己的道路,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观念,持之以恒,“郁郁涧底松”最终越过“翩翩山上松”也未可知,更不要说那些“离离山上苗”了。

我们先从三个人所经历的社会大环境来一个管中窥豹。

首先,以时间为轴,先看一下三人所经历的时代。

路遥生于1949年,青年时期是从六十年代开始的,他经历了轰轰烈烈“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高加林应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生人,经历的重要时期应是农村的大集体时代,而他又游离于这个大环境之外,以民办教师的身份“躲进的小楼成一统。”

而孙少平应是六十年代末生人,经历了从大集体到“包产到户”的转变。

很明显,路遥的青春岁月正蹉跎于那狂热的年代,他的一切都烙上那个时代深深的足迹。

而高加林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伤痛中挣脱出来,带着一身的疲惫与潦倒,慢慢舔舐伤口,认真开始反思的岁月。

到了孙少平的时代,已经希望之光初现,改革号角已经吹起。

而路遥真正算是生不逢时,是三人中出生时间最差的一个;孙少平可以说抓住了青春的尾巴,赶上了好时候,是三人中出生时间最好的一个;高加林所处的时间有点骑墙,属于三人中不好也不坏的一个。

但最后的结局,高加林最失败,孙少平最后会坠落于平凡,甚至平庸,而路遥却绝对是最成功的的一个,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

其次,看一下三人的文化程度。

路遥为工农兵大学生,高加林和孙少平都是高中毕业生。

高加林以能当上民办老师为荣,本想成为一个坐稳了的奴隶,没承想最后却阴差阳错,更上一层楼,差点成为了“国家人”,这身份当时要比孙少平的煤矿工人不知好上多少倍,但最后却因“命犯桃花”,丢了这个金饭碗,灰溜溜地回来了。

命运对路遥是眷顾的,一而再,再而三从天而降“乌纱帽”,使其最终成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

但也因性格因素,福祸所依,虽然靠文学成名成家,但也最后由于不注意保护身体,落了一个英年早逝的可叹结局。

而孙少平恰恰对于自身文化的利用率是最不高的,但最后却得到了一个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美好结局。

三人都是靠知识改变了命运,但路遥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高加林真正应了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文化使他“飞黄腾达”,文化也让他“身败名裂”。

而最后利用文化知识和文化身份最少的孙少平,却成了最幸福的一个。

由此看出,知识改变命运,此话一点不假,但有时能改好,有时却改坏了!

路遥孙少平简介(路遥与他笔下的高加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