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藏在老巷里的生活(挥之不去那胡同的记忆)(1)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单车踏着落叶看着夕阳不见,银锭桥再也望不清那西山。”每当听到这首《钟鼓楼》的时候,心中便酸酸的,在胡同里长大的我怎么也挥之不去那胡同的记忆,那是老北京的滋味,那是老北京的情怀,那是老北京的根,那是我们的童年。

北京胡同的早晨,是在遛早儿老人的画眉叫声、胡同口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声和鸽哨声中苏醒的。在晨光的熹微中,爷爷泡一碗浓茶,在院子一坐,偶尔唱两句京剧,话匣子里放着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天总是那么蓝那么高,喇叭似的牵牛花枝枝蔓蔓,努力地生长,那股劲头绝不输矮墙上更茂密的“爬山虎”。我最爱胡同的味道,上学前总是深深地吸一口,还有街边小饭铺飘出的炸油饼儿的阵阵香气,同行的小姑娘身上擦脸油的清香。

北京胡同的中午,太阳也不那么毒,胡同里的主妇们早早就张罗开了午饭,还没到院子里我就听到了锅碗瓢盆奏鸣曲,闻到各家各户饭菜的味道了,是韭菜馅饺子还是香椿、黄瓜作菜码儿的炸酱面早了然于胸。家家都利用中午暖暖的阳光晒晒褥子和被子,将阳光满满絮进棉花的纤维中,而孩子们则顽皮地在各家的被子间穿来游去。午饭过后,孩子们是不愿意睡午觉的,空荡的胡同也变成了他们的游乐场,男孩子砍沙包,女孩子跳皮筋儿,反正不折腾累了是不愿意上学的,那才是我们的天下。孩子们也喜欢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但胡同的一米阳光和浓浓温情才刻得最深,扎得最牢。

北京胡同的夜晚,是最迷人的,尤其是夏天,北京土著们都到街上纳凉,一把蒲扇,一张摇椅,一壶扑鼻的茉莉花茶,美哉游哉。下象棋的,打百分的,借着路灯底下那一点亮儿,嘈杂但不招人烦躁,围观的倒比上场的人多。偶尔几个小贩,推着冰棍儿车前来吆喝,孩子们央告着大人解囊,不过是两分钱的小豆或者红果,五分的奶油或者巧克力冰棍便是大大的奢望。随着几声“麻利儿的,你妈喊你回家睡觉”的呼声,我们知道今天的夜到头了。随着一个个院落门闩的拨动声,街上渐渐归于沉寂。此时的胡同里,月光轻柔,偶尔走过一对晚归的情侣,空气里都有一丝恬静的诗意,仿佛在说:晚安,北京!

那时的北京胡同故事,活色生香。每每翻出记忆,心里免不了有些激荡,那是一种绵延不尽的念想儿。北京那时的胡同和生活,“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