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总会舒舒服服地簌簌落雪,还记得那个囊萤映雪的少年吗?今天,洗砚池边来谈“落”,让我们一起一气从名词“落”谈到动词“落”。

“落”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常见有以下几种用法:

【名词】

[1]用“碧”修饰“落”组词“碧落”,道家语指东方第一层天,那里碧霞满天,遂称“碧落”,即指天上。如“上穷碧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2]屋檐上的滴水装置(俗称“檐滴水”),如“矗而不知其几千万”。

【动词】

掉下来,往下降:

如“桃花”(语出自陆游《钗头凤》)。

【形容词】

坠落的,下落的:

如“英缤纷”(语出自陶潜《桃花源记》);

如“红不是无情物”(语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

如“长河日圆”(语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既然文首讲要从名词“落”看动词“落”,那么我们从名词“落”谈起吧。

上文的“矗而不知其几千万落”出自杜牧《阿房宫赋》。作者杜牧,晚唐诗人,其诗英发俊爽,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多切经世之物,创造了晚唐诗歌高峰。

在《唐才子传》(卷六)中,这样评价杜牧: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杜牧为后世不仅留下了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阿房宫赋》,还有《战论》、《罪言》等诸多散文。

先来欣赏一下杜牧于《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形象描写叙述,带给我们的真切而庄伟的阿房宫: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以上便是杜牧对“天下第一宫”,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阿房宫的描写,何其精致,何其庄伟。单是一个屋顶的檐滴水,就以千万记,这阿房宫有“千万”。

古诗译释(落诗笺释)(1)

阿房宫

通过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历经七位秦王前赴后继的努力,方灭六国,一统天下。

可几百年前,秦人始祖不过是牧马人,为人驱使三百年,无数国君和国人死于战场。为避免被人奴役,但当秦人仅有七百人时,就敢对天宣示,立下壮志:秦国再也不要让任何人主宰秦人的命运。

统一后,秦王嬴政首称“皇帝”,自称“朕”,建立起完整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其开创建立的制度将深深影响这个国家两千余年。

如我们所知的那样,秦统一后即大兴土木,尽管部分工程如长城、灵渠等确有利国利民之功,但真如张养浩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史记·始皇本纪》评价他“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应该就是一个真实的始皇帝。

至于其功过是非,时间会冲淡一些,但也只有时间会鉴证。

如秦遥言“阿房,阿房,亡始皇”,秦帝国就这样,不过十五年时间就二世而亡。

才十五年,庞大的秦帝国轰然消散,是谁灭亡了他?

千万又怎么能保证这帝国千万别灭亡呢?

就让我们还是用杜牧的《阿房宫赋》来结束此文: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宫商角徵羽,字词诗人史。洗砚池边明天见。

古诗译释(落诗笺释)(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