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在知乎上发帖,向大家询问家长如何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草莓能给孩子吃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草莓能给孩子吃不(孩子哭着要吃奶奶就是不买)

草莓能给孩子吃不

最近,有网友在知乎上发帖,向大家询问家长如何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

发帖内容

在超市看到一个孩子哭得不行,因为孩子想吃草莓,但现在草莓是50元一斤,有点小贵,所以奶奶就是不肯买。

我也曾经在商场、超市听到过家长对孩子说“咱们家买不起”这种话。一般来说,50元一斤的草莓对大多数家庭并非完全不能承受,那孩子的需求是否都应该全满足呢?这中间的利弊权衡?

现在也正是吃草莓、车厘子的季节,超市里的草莓类食品都在大量上市。草莓、车厘子的价格确实比一般的苹果、香蕉之类的水果偏贵一些,所以这个问题也让很多网友特别有共鸣。

网友的评论基本可以概括为了三种观点:一是可以买,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减少分量的购买草莓给孩子;二是不购买,可以向孩子解释与分析现在的家庭条件,充分沟通;三是引导孩子认识金钱,并将草莓等作为孩子努力后的奖励。

实际上,“买不买草莓”也可以引申出一个关于孩子消费观的教育问题。当物价高于基本需求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有些网友就举出了自己亲身案例,有人觉得应该更重视孩子的需求。

我家条件很一般,家有个五岁的小姑娘。今年冬天的草莓我主动买过两次,洗好孩子送给每个大人一个,都愉快的接受了,孩子也就是当一般水果吃的,没有觉得这个东西很珍贵很好吃的样子。孩子也是当家里的香蕉苹果一样吃的,也没有觉得这个水果很特别。

我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身为父母引领孩子去体验这个世界上的万物,尊重孩子对事物发自本心的喜爱。

说实话,孩子们对金钱真的没什么概念的。他们的想要就是想吃,好看,我想要。有次也是带孩子去水果店,他想吃山竹,我一看,一斤58元,有点贵。就商量一下吧,买两个好吗?孩子说好,两个就近二十块钱,他拿着特别开心地一路走回家,剥了之后举到我嘴边,妈妈,你先吃一口。老母亲感动坏了好吗?

我买东西给孩子,不是说这个东西的价值越高,越能体现对孩子的爱。而是想要告诉他,妈妈爱你,我愿意为你付出,但是我们的欲望是无穷的,应该懂得去克制,去变通。

我想起老公和我说他买草莓时遇到的一件小事。旁边一个妈妈带着5岁的孩子,孩子盯着草莓看,说“我想吃草莓”,妈妈看了一眼价格,50元/一斤,就说“我们买不起”,然后拉着孩子走了。老公回来问我:“我们给孩子买新上市的草莓,是不是有点太宠孩子了?”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承认自己宠孩子,但我认为“宠爱”孩子,其实就是正常地爱孩子,满足孩子,并非溺爱。

还有网友表示,如果自己遇到这个情况是不会给孩子购买的,并需要引导孩子的消费观念。

我觉得这不应该买,因为今天通过“哭的不行”要到了草莓,明天也会通过“哭的不行”要到玩具,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哭”能就达到目的,屡试不爽。

我从小就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从来不会提这些要求的,更别说父母不给买,就撒泼打滚。

回到正题,现在自己也有了宝宝,如果是自己的宝宝要求我给她买50块一斤的草莓,我不会给她买,但是会和她讲清楚道理,然后给她四十块钱,让她自己决定是否要买,还是拿钱买更多喜欢的性价比又高的其他东西。

我觉得不应该买。小孩子要东西我认为正常,但是我并不认为给一个小孩子超过家庭能力的东西是一件好事。可能有朋友认为50元一斤的草莓并不是谁负担不起,但是问题中的情况,明显这个价格对当事人来说太高,超过了正常消费的水平。如果一次满足了他,下次要更贵的,总有满足不了的时候。

如何引导孩子的消费观念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中,年轻人的借贷、花呗的过度消费也在引起高度重视。

今天(12月24日),#花呗调整年轻用户额度#这个话题就冲上了微博热搜。

消息一出,网友纷纷讨论起来。

大多数网友对于花呗的这个调整是支持的态度,现在用花呗的人确实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花呗现在降额,不管是出于商业考虑还是舆论要求,至少是一个明确的态度,就是要体现出让年轻人理性消费。

孩童时,家长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消费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到底买不买50元一斤的草莓”背后的教育问题。

最后,小编想问问大家,你会买这个草莓吗?如何引导孩子的消费观念呢?

来源:湖北经视综合

来源: 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