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定风波三首内容(一首定风波豪迈达观)(1)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不知大家可曾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对于《定风波》的点评令人如痴如醉。在《定风波》这首词之前还有一段序,这段序存在的意义在于告知读者在写这首词之前所发生的事情。

序是这样写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苏轼定风波三首内容(一首定风波豪迈达观)(2)

在3月7号这一天,苏轼一行人在前往沙湖的路途中,突然下起了雨。本来他们是带着雨具的,但是看天气仿佛不像是下雨的样子,就让别人先拿走了。没想到会下雨,所有人都被雨淋成了落汤鸡,争先恐后的去躲雨。

这一行人中唯有苏轼并没有这么想,他认为不管我躲在哪里,雨都会打到我身上,那我干脆就不躲避了,任凭雨水浇灌在我身上吧。

随着他这样想,他边走路就边挺胸,一步一步的前行。可能这就是诗词大牛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寻常人遇到下雨都会大叫糟糕,而他却是坦然应对。但他也没有想到,这雨下了一会儿之后便是晴天了于是心有感触下写成了《定风波》这首词。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这首词,首先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是指尽管雨滴打在树叶上哗哗作响,但是你也不要担心,不要害怕,任它而去就可。

第二句“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你再害怕,雨还是会打落在你的身上,那么我们为何不坦然的应对,大声的吟唱,从容的前进。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手拄杖,脚穿草鞋,如此的简单轻便,甚至胜过骑马前行,像淋雨这种事情,怎能打击到我呢?身披蓑衣,任凭大雨倾盆,我仅守自己本身。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下雨,还有他生平的际遇。它本身所处的处境就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通过这次遭遇,反而让他联想到了自身的处境,让他能够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想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何谓“料峭”,指的是初春时候那种天气回暖,但还稍微有些凉气的时候。那时所带来的春风,还带有一丝丝的冷意。春风吹醒了我身上的酒意,身体感觉到一阵寒冷。

苏轼定风波三首内容(一首定风波豪迈达观)(3)

​抬眼望去,又看到太阳照在山头,这是太阳在欢迎我。联想到苏轼此时的情景,他认为,这是雨后天晴,彩虹出现,说明他以后的前途是光明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走过来的道路,路上充满着泥泞困难,这仿佛就是他前半生所经历的事情。

无论如何,苏轼这种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在他的词话中徜徉,感受一种别样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