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摩洛哥游记(二):“蓝色小镇”舍夫沙万
回到非斯,我们换了一家旅馆,四星级的Dar Aliane,不过在摩洛哥,中国或者欧洲的星级定义就不适用了。这间旅馆拥有一个大院子,对外宣传是花园,但在冬天,花一朵也没见到。房间使用摩洛哥传统装饰,床帐有点浮夸。酒店最优的地方在于,大堂经理的英语接近母语水平,她大学的专业是英语、法语翻译,曾在法国留学,法语也十分流利。
简单的休息之后,我们坐出租车前往非斯老城。令人惊讶的事情又来了,摩洛哥的出租车最多只能坐三个乘客。我们四个人只得打了两辆车。打车费倒是很便宜,10迪拉姆搞定,不收小费。
这座蓝门是非斯老城的主入口,老城总体上是土黄色的。
进了蓝门已经是下午三点,饥肠辘辘的我们又在城门口找了一家餐厅匆忙坐下。经过这三天的锤炼,我们发现摩洛哥只有三种本土食物:塔吉锅(tagine)、古斯米(couscous)和烤肉串。塔吉锅由陶土制成,特点是高而尖的锅盖;古斯米说是米,其实是面粉制成的颗粒状面食,口感比较奇特。除此之外则是外来的披萨和意面等,蔬菜局限于胡萝卜、黄瓜和土豆,且都经过重度炖煮,朋友戏称其为红萝卜、绿萝卜和黄萝卜。
上图即为牛肉塔吉锅,有点像我国的砂锅炖菜,除了牛肉和三种“萝卜”,就是洋葱和当地特色的沙枣了。味道还是可以的,但在摩洛哥的这八天,我们来来回回地吃牛肉/鸡肉/鱼肉塔吉锅,真心有点挺不过去了。
可口可乐也是清真的
老城里街头艺人众多,表演什么的都有,一般来说拍了照就得给钱,欧洲也是这样的规矩。
饭桌旁的街头艺人
吃完饭就开始逛老城了。非斯老城又称非斯麦地那,始建于公元790年,至今仍保持着当时的格局。老城不能通行汽车,有五千多条街道和小巷,谷歌地图自然是不能用,居住在老城外的本地人都会迷路。老城里散布着清真寺、伊斯兰神学院等古建筑,保存完好,这也是它能在1981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
伊斯兰建筑不采用人物、动物等装饰,偏好几何图形,因为其教义认为世间万物皆可符号化。它的精华往往在建筑内部,低矮的门脸里可能别有洞天。
当然,老城的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最多的还是各种类型的店铺,如木艺、薄荷、玛瑙、精油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下图的油炸小吃随处可见,感觉有些黑暗就没尝。
当地第二语言是法语,比英语要常见
男装没见到,女装店还真不少。只是这里的假人模特表情都有些狰狞...
在老城的最深处还藏着几间传统染坊。因为导航失效,我们是一路问到染坊的位置的。跟着“向导”(实为店长儿子),我们先进入了一间皮具店,店长带我们爬上顶楼,在这里就能俯视被黄色楼房包围的染坊了。楼顶有一位专业的“讲解员”大叔,说得一口流利的摩式英语,向我们介绍染坊使用的传统揉搓和上色工艺。这里的皮革都是纯天然手工制作的。网传非斯的染坊会散发出异味,但我们在现场觉得还好。大叔说,自从非斯老城被载入世遗,联合国有关机构就开始着手治理皮革生产,使其更加生态环保,再加上现在是冬天,染坊已经不会“臭名远扬”了。讲解结束,我们给了大叔小费,又去逛楼下的皮具店。我们没找到喜欢的款式,什么也没买就走了,只对店主和他儿子致了谢。他们微笑着应答,也没要我们一分钱。
从染坊后面绕出老城,没走几步便发现雨滴落下,感慨我们运气还不错,逛完老城才开始下雨。我们都没带伞,奔向大路等待出租车,赶忙回到酒店。非斯的游览就这样结束了,下面是这次旅行的重头戏:撒哈拉沙漠体验。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