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悦宁近日,著名学者王蒙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被搬上了话剧舞台该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概括了数十年间中国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以倪吾诚的儿子倪藻的视角,回叙了倪吾诚的一生,全面刻画了倪吾诚夫妻艰难曲折的婚姻以及倪吾诚对足下土地陋习、旧思想从抗争到放弃的过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提升写作能力和文案水平的书?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提升写作能力和文案水平的书(意识流写作下的文化审视)

提升写作能力和文案水平的书

作者:李悦宁

近日,著名学者王蒙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被搬上了话剧舞台。该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概括了数十年间中国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以倪吾诚的儿子倪藻的视角,回叙了倪吾诚的一生,全面刻画了倪吾诚夫妻艰难曲折的婚姻以及倪吾诚对足下土地陋习、旧思想从抗争到放弃的过程。

话剧《活动变人形》海报

小说名“活动变人形”来自小说中的一本玩具书,它可以通过翻动书的头、身子和脚等部分,从而拼凑成不同的样子,寓意着人如果思想行为和所处身份不搭,会是一场丑陋矛盾的悲剧。

小说采用了王蒙擅长的“意识流”写作手法。所谓意识流,即打破小说按照时间或故事发展叙述的常规,而随着某一人物的心灵感受、意识活动来自由组织和架构故事的情节。这样的写作方式巧妙地激活了书中反映人物悲哀生活的情节,让几个主要人物——丈夫倪吾诚、妻子静宜、儿子倪藻、女儿倪萍——变得有血有肉、真实丰满,情绪思想仿若呼之欲出。最重要的是,意识流的创作方式让书中作为先觉知识分子倪吾诚的形象达到了灵肉统一,亦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意图,引领读者一同理解同情、悲悯反思。

回顾当代文学众多作品,有不少有关知识分子的描写,如巴金《家》中的觉慧,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钱锺书《围城》中留洋归来的大学教授方鸿渐、赵辛楣等。倪吾诚和方鸿渐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两者留洋归来到大学教书,都是眼高于顶而生活处处不适,都是家庭生活难以和谐以至于走向破灭。但二人又大不相同,从男人家庭责任的角度来看,倪吾诚显得更加可恶:面对家中没有工作的女人们和两个孩子,几乎分文不给;依仗自己留洋的“先进思想”,对家人不加解释地讽刺、批判;假借妻子不是现代女性的名义,明目张胆地搞婚外恋,最终选择离婚……如此,倪吾诚的“假洋鬼子”形象跃然纸上。

显然,在这部具有王蒙鲜明文学风格的小说里,作家绝不仅仅是讽刺戏谑这段悲哀的中国式婚姻,而是通过展现家庭冲突,揭示悲剧背后的文化冲突,以及人们的矛盾、调和和选择。

《活动变人形》封面

从人们纠结的矛盾来看,有人放下了旧的,挣脱了心灵的束缚,却摆脱不了环境的束缚,从而变得无比痛苦;也有的人发现身边人开始挣脱“祖辈传下来的对的观念”,试图用各种方法捆绑先觉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却给双方都带来了痛苦。这种矛盾既是肉身和心灵的矛盾,也是“想要”与“得到”之间的矛盾。从调和看,新思潮带来社会改变之后,倪吾诚的父亲被妻子的一捆大麻给调和了,倪吾诚却没被母亲和妻子调和,因而不得不面对矛盾,做出选择。

倪吾诚既清醒又糊涂;既伟大又卑微;既是天才, 又是废物;既是慈父,又是魔鬼。他崇仰并竭力推行西方文明, 但摆脱不了封建传统文化的羁绊。对于这位知识分子父亲,作者不是全盘批判,而是采用意识流手法,从不同人物的心灵角度观察解释倪吾诚的行为,描述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心理变化,使得书中的细节都具备了一些审视意味。读者能够从倪吾诚、静宜、倪藻三个角度审视这段婚姻,进而更加清晰地感知,驱使这段婚姻走向坟墓的不是别的,正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开阔的眼界与狭窄闭塞的中国传统社会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构成了一组组不搭配的“活动变人形”,让倪吾诚头在西方,脚在封建,身体被拉扯着,直至变形。

(作者李悦宁为吉林大学文学院匡亚明人文试验班学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