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后现代理论家伊哈布·哈桑,是研究后现代主义的标杆人物,著有 《后现代转向》、《奥尔菲斯的解体》等1971年他发表 《后现代主义:一份超批判书目》一文,从文化视角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理论概括”,明确指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和联系,特意将“后现代主义”术语的“后”和“主义”着重地加以醒目,以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差异和关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后现代主义?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后现代主义(哈桑论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

美国后现代理论家伊哈布·哈桑,是研究后现代主义的标杆人物,著有 《后现代转向》、《奥尔菲斯的解体》等。1971年他发表 《后现代主义:一份超批判书目》一文,从文化视角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理论概括”,明确指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和联系,特意将“后现代主义”术语的“后”和“主义”着重地加以醒目,以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差异和关联。

概括后现代主义本质尤其从大量的后现代现象、文化意蕴上进行理论特质的归纳,要冒着被质疑的风险。但哈桑仍然依据自己的研究进行有益尝试。为了区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他采用二分法呈现后现代主义特征,并从两方面概括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质。二分法所对比的领域来自哲学、政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神学,从这些领域能够透视出后现代倾向。

一方面,哈桑所归纳的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含义,主要指“解体”趋向,出现重重复杂的不确定性:含混、不连续、异端、叛逆、变形、随意性。他举出10余种术语表达解体:反创造、分裂、离心、位移、差异、分离、消失、解构、消解、解密、解总体化、解合法化。从不确定性中,我们看到后现代文化中瓦解一切的力量和动力,不确定性的解体,指向西方数千年来形成的那些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现存的伦理规范以及科学理论体系等等。

另一方面,哈桑所归纳的后现代主义的内在性含义,主要指人的智性运用符号和话语改造世界、创造自我的能力。心灵的这种能力在符号中概括它自身,越来越多地干预自然,通过抽象对自身产生作用,因而不断直接变成自身的环境。内向性的指向,如主体散布、传播、推进、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交流等。从后现代主义内在性,我们洞察到了嵌在后现代主义中的那种狂热解体趋势的动力。

在哈桑看来,后现代主义处于争议且复杂的漩涡,与现代主义在含义上存在重叠和交叉,在时间上存在连续和非连续的问题,这或将成为一个争议焦点。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从马歇尔·麦克卢汉、赫伯特·马尔库塞、诺曼·布朗等思想家的预见中吸取营养,也从生态主义、女权主义、未来主义、消费主义以及名目繁多的行动者中获得力量。也有学者提出,后现代主义使得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出现割裂,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念危机重重;各种风格流派的调和混杂,渗透全社会的不分良莠、毫无异议的标新倾向,公众和私人生活与幻想混淆起来,靠享乐主义、狂热养起来的后现代本身是衰弱的,这一切破坏了西方的秩序。比如,贝尔相信后现代主义的“民主化”危及到社会的根基,左右社会道德、风俗和政治;克莱默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堕落颓废,人们只能感觉到后现代主义的悲哀,后现代主义别无好处。

哈桑强调,在一个对话的时代,人们的思想相互影响,实用主义的观点颇为有效,也是值得推崇的。哈贝马斯似乎修正了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阿多诺、福柯和德里达之间找到了某种契合,“正是这种思想需求区别了后现代主义的种种观点和价值,也区别了这些观念、价值和它们部分地认同的实用主义”。

在笔者看来,哈桑对后现代主义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立场,从积极、进步的方面肯定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哈桑认为“采用实用主义的视角也许更有说服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景观,要采取理智和求实的态度,既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颠覆的一面,给予必要遏制,同时也要重视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理论重建的潜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