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了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那一定会对他多次提到的“样式雷”这个名词产生印象:
“老九门”之首的张大佛爷家,请托“样式雷”为他们设计辟邪的“张家古楼”,而吴邪渐渐推导出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目标,其实就是之前在水底发现的那栋扑朔迷离的小楼……三叔精彩的描述让我心中也产生了一个疑惑,样式雷,真的有这么神秘吗?
真实历史,虽然没有小说这么扑朔诡谲,但“样式雷”的确在清朝皇家建筑设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故事开始的地方故宫,颐和园这些我们熟知的古建筑,总是被经常提起。那不知您有没有认真想过,这是谁设计的?圆明园又是谁设计的呢?
在清代康熙到宣统两百多年时间里,有一个雷姓家族延续八代,主持或参与设计了几乎所有清代皇家建筑,有圆明园,颐和园,天坛中南海,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等,他们创作的筑得到了历代皇家的青睐,以至于中国六分之一的文化遗产都打上了“样式雷”的烙印。
样式雷何以闻名天下,传颂至今?
这要从雷氏家族传奇的初代匠人雷发达说起了。
康熙22年,踌躇满志的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南巡后深深被汉族文化所迷,迫切地想在北京建造一个能与文人对话的场所,于是下令在全国搜索能工巧匠,用以修建畅春园。
雷发达和他的弟弟就因为是“能工巧匠”而被招募,虽然那时候他已经64岁,但是“晚达者未必不达”,进京后恰逢紫禁城太和殿修缮,他就被临时抽调,临风试啸,仅凭几个动作便施展了自己的功夫,进而挽救了一场“令人难堪”的场面。
原来,修太和殿时缺少大的木头,仓促之间官员们只能从明代殿陵中拆取了一根大的金丝楠木,换作太和殿大梁用料。上梁之日,连康熙也亲临现场观看。可就在金梁举起往下落时,偏偏因为卯样不合,致使大梁被悬在空中难以落下。此时此刻,工部官员相视愕然,康熙也惊慌起来。雷发达见状要上去补救,官员们看他只是一介木匠,于是让他换了身官服。发达上去后从袖里掏出斧头,只听得咔咔几声,笔宣金梁稳稳落下,承接之处丝丝入扣。上梁大礼完成,皇帝大悦,官员心里石头落地。这是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铃先生在《样式雷考》里记载的一个故事。
太和殿上梁的传奇,后来有人考证说主角其实是雷发达的儿子雷金玉。雷金玉本来是个才子,在国子监读书,后来继承父业干了建筑,在营造所供职。
“样式雷”祖居
书上记载,雍正初年,二代雷金玉参与了畅春园的营造。他承领楠木作工程,在正殿九经三事殿上梁的建筑施工中,因技艺超群而立下传说中父亲立下的“上梁大功”,被皇帝赐七品官衔,开始执掌样式房。并且揭开了样式雷建筑世家的真正序幕。朱启钤《样式雷考》云:“样式房一业,终清之世最有声于匠家亦自金玉始也。”
雷氏家族七代人,在以后的二百年间,每人都凭借着自身的本领获得皇帝青睐。“样式雷”们笔笔珍贵的设计及一个个建筑杰作,折射出了这个家族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艺术造诣已经远超工匠所为。真可谓是“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呢。
雷金玉年过六旬时,负责扩建圆明园。回顾他在世时期圆明园的建设活动,其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的有以下11处:牡丹台,竹子院,梧桐院,涧阁,南所,菜圃,金鱼池,西南所,桃花坞、壶中天,深柳读书堂。雷金玉70岁生日时,当时还是太子的弘历赐书“古稀”匾额,死后奉旨归葬,样式雷家族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三代雷声澂(cheng 二声)是雷金玉第六位夫人张氏所生。雷金玉去世后,声澂还在襁褓之中,四个哥哥也无人能继承雷家祖业,只得计划南归,而样式房掌案之职也被雷金玉的伙计所篡夺。张氏深知责任重大,并没有随家族南迁,而是带着三个月大的幼子雷声澂独自留在了京城。
她怀抱幼子在工部泣诉,据理力争,为雷家争得幼子成年后重掌样式房的资格。为此,雷氏后人在同治年间为张氏撰写碑志,褒扬了她在家族史中不可磨灭的功德,而声澂也不负众望重新夺回样式房掌案。
四代雷家玺是三兄弟中的翘楚,接管样式房后更使雷家的祖业重新发扬光大。
那么,样式雷又是为何退出历史舞台?样式雷五代雷景修,生活在道光和咸丰年间。这一时期清廷就开始没落,大的皇家建筑已经没有能力扩张了,主要是一些小的修缮工作。到了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之后,样式房的工作暂时停止,雷景修也暂时没有事情做了。
这期间,雷景修做了一件大事情,就是整理保存样式雷的图档。雷景修把祖上传下来的,和自己工作中留下来的设计图样,以及烫样模型全部收集起来,用整整三间房子整理好,并且一直保留至今。
另外据传言,当年为慈禧慈安两位太后修陵寝的时候,雷家六代雷思起最开始是按照规矩,设计了两位太后各有自己的地宫,但是共用一套祭殿。没想到,慈禧、慈安都不接受这个方案。
雷思起没办法,又重新设计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独立起来的陵寝。这下,两位太后才表示满意。当时,醇亲王和恭亲王都来叮嘱,必须要把两个陵墓的细节修建的一模一样才行。两位太后,绝对不能得罪任何一位。
但是,当工程完工之后,慈安太后去世,慈禧掌权了。理所当然,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更高,慈禧就要求把修建好的陵墓重新设计改造,实际上就是让雷思起再设计一个更高档的陵墓。
虽然陵墓已经好,大的设计无法变动,雷思起还是绞尽心血,让慈禧陵墓的内部完全不一样。就这样,几次更改设计图,终于让慈禧太后满意。而雷思起也因此耗尽心血,劳累而死。
清廷灭亡之后,样式雷家族也逐渐没落,到八代雷献彩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发挥才能的舞台。再加上雷献彩没有留下子嗣,其他雷家后代也基本没有从事建筑行业的人了。
样式雷的传奇,就此终结。
所以,为什么叫“样式”雷?古代建筑设计大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是进行选址与总体布局。在开工前,样子匠随同有关官员和风水师进行现场勘查,通常都按照“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传统风水理念展开。如故宫太和殿中轴线两侧的距离分别是100尺。
“样式雷”建筑图档
第二是平格。在选址和酌拟设计方案时,要进行“抄平子”,即地形测量,画出经纬方格网,方格尺度视建筑规模而定。今天工程图中仍然在用类似的经纬格网。
第三是制作烫样。所谓“烫样”,是指按照实物比例缩小,用草纸板、秫秸、油蜡和木料等材料加工制作的模型,因制作工艺中有一道熨烫工序,故称烫样。烫样需要与图纸、做法说明一起完成古建筑设计。
其实早在清代前,烫样就已经存在,而“样式雷”将这一设计程序标准化、规范化,在小样和图片上,样式雷还会标注出工程上的所有细节,每一个尺寸,甚至建筑下面打多少桩都会记载下来。因此样式雷的烫样尤为出名。
烫样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也具有考古价值,比如下图就是颐和园的御船烫样。乾隆时期的御船很大,种类有游船、茶膳船(为帝后游湖时的服务用船)、水操战船(乾隆皇帝仿照汉武帝在昆明湖中操演水军的船只)等,最大的御船长四十余米。乾隆时期御船的用材讲究,所有的御船上都有非常华贵且配套的陈设。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见不到御船真容,但是通过烫样,还是可以看到显示了乾隆一朝经济的富足和艺术文化的修养。
颐和园御船烫样
圆明园的建筑烫样,也让我们能通过这些微缩模型,窥探逝去的中华园林的魅力。
道光十一年(1831)建慎德堂时,在堂对面的山石上改建了三个倒座式亭斋,并以后廊相连,居东者为“昭吟镜”亭。居中为“得心虚妙”敞厅。居西为“峭碧”亭。三座亭宇东西有叠落游廊通至慎德堂。下图为三亭的样式雷烫样细节。
同治重修圆明园时天地一家春烫样:
圆明园“勤政殿”烫样内部:
圆明园北远山村中观音庵的局部烫样:
中华瑰宝
接踵而至的乱世中,雷氏家道迅速败落,家族后人为生活所迫,开始瓜分和变卖家中的图档收藏。由于样式雷声名显赫,这些图档在市面上十分抢手并开始流至海外。幸而很快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尤其是以朱启钤先生为首的营造学社,发动文人及相关机构将大量图纸和烫样收购回来。
1930年,样式雷后人以4500块银圆的价格将大部分图档卖给了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使它们进入了一一个相对安全的收藏环境。然而,此时仍有部分图档分散在雷氏后人手里。后来又过了几十年,剩下的图纸和烫样被雷氏后人偷偷挠掉,灰烬被扔在护城河里。
现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等仍能见到残留的“样式雷图档”,时间不能倒流,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多品鉴,多了解,让文化鲜活在脑海中。
选编自:
[1] 安沛君、杨瑞主编《营造》大象出版社,2016.04,第302-308页)
[2] 张春民《样式雷的传奇》
[3] 百度贴吧:故宫吧吧主文章《圆明园烫样赏析【图】》
[4] 翟小菊《清代建筑 | 清代“样式雷”与颐和园御船设计初探》
[5] 新浪博客:夏宫的刘阳样式雷图片
[6] 谁最中国 河间旅游 《了不起的样式雷》
[7] 游龙公子 《大家知道“样式雷”是什么吗?“样式雷”家族传人又是谁呢?》
[8] 《很久以前的艺术笔记——样式雷》
[9] 《样式雷家族有多神秘?看完你就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