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1964年河南省与山东省之间的行政区划调整。其实在60年代,山东省与周边的很多省份,都发生了行政区划调整。今天,我们聊聊山东省与河北省之间的行政区划调整。1965年,河北省的庆云县和宁津县,划入了山东省。随后,山东省的馆陶县和临西县,则划入了河北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区划问题呢?今天,我们仔细聊聊这个问题。

河北划入山东的市(山东与河北的区划调整)(1)

河北划入山东的市(山东与河北的区划调整)(2)

鉴于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元朝决定修改大运河的航道,大运河不再通过河南省,而是从江苏直接进入山东、河北等地。随着大运河航道的大规模变化,直接影响了开封、洛阳等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开封,丧失了水路运输优势以后,地位下降明显。与此同时,河北与山东交界地区反而迅速崛起,依靠大运河的带动,山东省的临清州发展迅速。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但是,进入清朝统治的末期,由于河道年久失修、淤泥增多等原因,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大大下降。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大运河的中部河道,遭到了严重破坏,这对于大运河来说,堪称是雪上加霜。随着科技的发展,航海水平明显提高。由于海运的运输量远远大于河道运输,海运逐步取代了大运河运输。在清朝统治的末期,大运河的运输业开始逐渐衰败。清朝灭亡以后,由于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的动荡局面,我国始终没有时间和精力修缮大运河的航道。

河北划入山东的市(山东与河北的区划调整)(3)

河北划入山东的市(山东与河北的区划调整)(4)

时间进入了60年代,治理大运河航道的工作,进入了第二阶段。鉴于治理大运河的实际需要,河北省与山东省交界地区,第二次出现了大规模调整。1965年,河北省的庆云县和宁津县,被划入了山东省。大家也想注意到了,这两个县原本就是山东省在1952年划分给河北省的,10多年以后,再次物归原主。河北省当然不能白白损失两个县,为了补偿河北省的损失,山东省把馆陶县和临清市的部分地区划分给了河北省。馆陶县原本就隶属于河北省,1952年划入了山东省,也相当于物归原主。请注意,老馆陶县的管辖区面积很大,划入山东省以后,被拆分为3个部分。1965年,划入河北省的新馆陶县,属于原馆陶县的一部分。临清市的尖冢、吕寨、老官寨、下堡寺、童村等五个大区,被划入了河北省以后,鉴于位于临清以西,建立了临西县。不得不说,临西县与临清市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人的亲戚分散在隔壁省份。但由于大运河的治理需要,临清地区分入了两个省份。

河北划入山东的市(山东与河北的区划调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