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萧何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韩信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室三杰)(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丈夫光明磊落立世,匹夫睚眦必报沽名。

从谏如流,安身立命之本;一意孤行,必招杀生之祸。

高才应辅以大德,乃合厚德载物之道。

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

韩信和萧何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韩信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室三杰)(2)

01

韩信的军事才能毋容置疑,也无须赘述。

古语说,车过留辙,雁过留声,风过留痕,人过留名。作为大汉朝开国元勋的韩信,除了“兵圣”的称号,还给世人留下什么值得思考的东西了呢?

对了,还有就是成语多。第一个跟韩信关联的成语就是“胯下之辱”。

年轻时候的韩信非常贫穷。《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意思是说,布衣时候的韩信,不但贫穷,而且无德行。

那时候,韩信因为贫穷还不想踏踏实实干事,于是只能饥一顿饱一顿。

当时,有一个下乡南昌亭亭长看到韩信挺可怜,于是就让他到自己家吃饭。一来二去,韩信也习惯吃蹭饭了,结果亭长的老婆不愿意了。亭长老婆故意在饭点到来之前提前开饭。等到韩信来蹭饭的时候,人家一家子都吃饱了。史记记载,韩信怒,竟绝去。

没有了亭长家这个饭门了,韩信就去河边钓鱼。正好河边有几个妇女正在洗衣服,称为“漂母”。其中一个漂母同情韩信,就回家拿吃的送给韩信。就这样,韩信又饱餐了数十日。然后他跟这个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结果漂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这是韩信年轻时候遇到的两个人,亭长和漂母。之后遇到的第三个人就是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了。据说这个少年是个屠夫,他看见韩信穷得叮当响,还挂着宝剑整天到处闲逛。有一天就截住韩信,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当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三个小故事说完了,咱们看看之后韩信是怎么对待这三个人的。

韩信功成名就之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把亭长、漂母、屠中少年都找来。然后,给了漂母千金,给了亭长百钱,让屠中少年当了楚中尉。

于是有人说了,你看韩信多么大度,有恩必报,还不计前嫌呀。

但事实并非如此。可以说,韩信这样做,示威的味道十足。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给亭长百钱,就跟打发要饭的差不多。跟漂母的千金相比,潜台词的意思是,当初你要是好好待我,现在岂不是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

那么给漂母的千金是什么意思呢?漂母当初不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你可怜我才给我饭吃吗?如今,咱有钱了,这是千金,你拿去!

跟韩信对待漂母相比,几乎同时期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刘恒和许负。

当初,刘恒的母亲薄姬还跟着魏豹的时候,许负就给薄姬算命,说她的儿子将来能当天子。果然,后来魏豹死了,薄姬跟了刘邦,生了刘恒。等后来刘恒继承帝位之后,就把许负接进宫里,视同母亲薄姬一样伺候。尊称许负为“许国太”。

刘恒这才是真正的报恩。反观韩信,拿千金送给漂母,一是为了对比羞辱亭长,二是居高临下向漂母示宠。你当初不是说可怜我吗?那么如今该我可怜你了。

所以太史公对韩信的评价非常准,不厚道。君子当念人大恩,不计小过。韩信恰恰相反。当初,亭长好吃好喝接济他好长时日,就是因为时间太长了,亭长媳妇觉得这样下去实在受不了了,才施小计将其赶走。韩信如果是个忠厚人,应该感念亭长的恩德,对于亭长老婆的行为给与宽恕,方为有德之人。

记小过而忘大恩,韩信始终不能为自己积累德行。没有厚德之积,如何承载立身之本?

那么对待屠中少年的行为又如何解释呢?一般人觉得,这个人让自己受到胯下之辱了,韩信理应对其报复。为何还让他做官了呢?这不正说明韩信有容人之量吗?此言差矣。报复之法有多种,韩信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其报复的方法怎么能等同于常人呢。于是,他给你一个楚中尉的职务,让你始终摸不着自己的心思,于是心中始终惴惴不安。这就是韩信的目的。还真以为韩信原谅了这个屠中少年,真是大错特错了。

有人一定会说,你这是凭空臆断,有何凭证?凭证当然有。咱们看看他如何对待同样屠夫出身的樊哙的吧。

韩信和萧何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韩信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室三杰)(3)

02

樊哙与屠中少年虽然都是屠夫出身,但不可同日而语。樊哙跟着刘邦鞍前马后战功赫赫,鸿门宴上与项庄对舞剑,拔剑切生肉而食,生死置之度外,乃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樊哙外表是个粗人,但非常懂得谦让。韩信被刘邦怀疑,心中郁闷。有一次路过樊哙家,就进去坐坐。史记记载,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咱们看,樊哙对韩信是行跪拜礼,以臣自居,称呼韩信为大王。结果韩信却来了一句,想不到我竟然要与你这种人为伍。

樊哙是哪种人呢?不就是韩信潜意识中的屠夫吗?

韩信连樊哙都非常蔑视,他又怎么可能会对一个曾经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屠中少年另眼相看呢?

所以说,韩信这个人,骨子里谁都看不上。更加不会注重什么情谊了。

当初,韩信去攻打齐国,已经攻下了五十多城。与此同时,刘邦派郦食其当说客去说服齐王投降。齐王看大势已去,就答应了郦食其。

这时候,韩信手下有一个谋士名叫蒯通,也叫蒯彻。蒯通告诉韩信:“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蒯通这段话的意思是,汉王虽然派郦食其去齐国游说,但也没有给你下诏停止进攻啊?他一个书生几句话就让齐国投降了,功劳都成他的了,这哪行啊,咱继续打咱的。

就这样,韩信拒绝齐国的投降,继续进攻。结果呢,齐国以为是郦食其骗了他们,就把郦食其杀了。

因为韩信的一意孤行,让刘邦损失了一个重要的谋臣。

或许说,郦食其跟韩信没有关系,死就死了吧。那么,下一个死的人,韩信就难逃其咎了。

这个人叫钟离眛。钟离眛是项羽手下的重臣,多次跟刘邦正面交锋而重创刘邦。后来,项羽死后,钟离眛投靠了韩信。

史记记载,钟离眛素与信善。这样一个“素与信善”的人投奔而来,咱们看看他的下场如何。

因为有人告韩信要造反,刘邦就以狩猎为名,去抓捕韩信。韩信听说之后,开始时候想造反。后来一想,自己无罪,凭什么害怕?于是他想去见刘邦。有人就给韩信出主意,你这样去筹码不够,最好提着钟离眛的人头去,汉王一高兴,也就放过你了。

韩信一听,是这么个理。于是马上派人把钟离眛找来。钟离眛来了之后就说,“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之后自刎而死。

在这件事上,钟离眛看得比韩信清楚。他认为,刘邦之所以不敢直接攻打你,是因为我在你这。如果我一死,你的死期也马上就到了。然后骂韩信,你真不是一个厚道的人。

钟离眛所言果然不错。韩信提着钟离眛的人头到了刘邦处,马上就被抓了起来。之后被贬为淮阴侯。再后来又被吕后杀掉。

纵观韩信一生,看似叱咤风云,实则做事不讲德行,不尊义理。还是太史公评价的好,他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风林秀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