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为什么我就不是个神童)(1)

影视:《天才少女》

当你看到7岁的玛丽在大学阶梯教室里解双重积分和正态分布

当你看到6岁的莫扎特已经举办了自己的巡回演出

当你看到托马斯·杨14岁前就已掌握十多门语言

当你看到吴清源11岁时便成为段祺瑞门下棋客

你是不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想到:

为什么我就不是一个神童?

人人都本能地追求优越感,希望自己鹤立鸡群,标新立异,在人类历史上开辟新的篇章。但纵观古今,真正青史留名的人能有多少?更何况是神童,便更是寥寥无几。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世界上到底为什么会有神童呢?

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为什么我就不是个神童)(2)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样的孩子可以被定位为神童。

神童,泛指在某个或多个领域显露出超越常人的天赋的儿童。目前来说,想要确定一个孩子是不是神童,更多地依赖于智商测试,而一般智商测试大于130的孩子可以被称为“神童”。比如7个月就能写字下棋,3岁学习微积分,4岁已能读写四国语言的韩国科学家金雄镕在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中的分数高达210——他就是典型的“神童”。

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为什么我就不是个神童)(3)

不过也有很多人质疑智商测试的不全面性(比如门萨和瑞文更倾向于图形变换),因此无法更加完整正确地判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约瑟夫·兰祖利提出的“三元人才理论”,从三个方面重新定义了天赋: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强大的执着精神,以及出色的创造力。通过这个理论,虽然比较主观化,但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孩子的能力发展状况。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孩子的天赋,或在某一领域的超长表现是天生的还是后期培养的呢?

(虽然说天才的发展依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但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些我更加认同的观点。)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提到神童,就一定会想到“高智商”“好基因”,似乎一切都是遗传因素搞的鬼。其实也不光是在这一方面,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做不好什么事,有些题不会解,很多人立刻就会觉得这是“自己脑子太笨”,我就没有做这件事学这门学科的天赋和能力,于是便堂而皇之地自暴自弃不再努力。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为什么我就不是个神童)(4)

20世纪60年代,匈牙利教育学家拉斯洛·波尔加为了研究天赋与后天教育,不惜以自己的三个女儿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大女儿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兴趣,于是便开始刻意培养,并采用了一些心理学技俩成功使另两个孩子也上了这“同一辆车”。他在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予她们高强度的,系统性的训练,将国际象棋最大程度地融入了她们的生活。最后,她们三个均成为了世界顶级棋手,甚至打败了很多有名的男性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实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了什么呢?那就是,只要方法用得对,人人都能窜上位。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神童”,每个人都会拥有相应的潜力,能不能将这些潜力转化为能力,仰仗于童年时期是否有人将其发掘。这就是为什么医学世家的孩子多学医,法律世家的孩子多学法的原因之一。不管是从父母的交谈中,还是家中的藏书,他们从小就坐拥各种途径去接触相关的知识。而当他们感到好奇的时候,家人也总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更为系统化地鼓励和引导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

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为什么我就不是个神童)(5)

在这里就拿笔者自己举一个例子吧。(虽然我并不是神童也不是天才,但毕竟理论在所有人身上都会适用。)

在进入大学接触了编程语言并爱上它之后,我就开始疑惑为什么自己之前对科技这类东西丝毫没有什么兴趣——自然电脑游戏除外——但对文字,图案,设计却有很大的偏好。后来仔细回想一下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好像除了一个程序猿表哥(还是不大亲近的那种),就再没有什么途径供我了解科技领域的知识。手机就是短信电话贪吃蛇,电脑就是word excel 4399——从来没有过python或java,没有过CPU和显卡。而与之相对的,从记事就抱着电视看动画片,4岁就开始学画画,听故事呢也是从小听到写到大,总之,和艺术的纽带要更加深远而长久。

但我的家人中也并没有画家或作家,只是有两位能鼓励我追逐那些三分钟的热度,并把其成功转化成长年兴趣爱好父母罢了。因此,并不是我遗传了什么优良的艺术方面的基因,而是我被教育发掘出的潜能更多地落在了文字与图形领域,现在也是更加感兴趣且更有能力处理相应的任务,比如能够很愉快地写这篇文章,闲暇时喜欢看看日漫,或者是主动承担项目的海报设计等等。

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为什么我就不是个神童)(6)

正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杰出教育心理学家安德斯·爱立信教授所言,独特而与生俱来的才华并不是核心,刻意练习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好奇才是打造天才的秘诀。

自然,我们也不能全然否认天生才华的作用。但从笔者的角度讲,后天教育发挥的作用要更为显著。因此,不要再让基因背这个没有成为神童的锅了

再进一步讲,作为一个理性的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不满或后悔自己的早年教育,而是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它,并向着更好的自我努力,向着理想的生幸福奋斗

最后,请尝试思考一下自己的童年经历,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兴趣的起源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