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五代开启,风云跌宕,英雄辈出,黄巢、李克用、朱温、李存勖、石敬瑭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推动中国历史的大分裂状态持续进行,本文话说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汉代皇帝刘志和汉武帝关系(为民间所津津乐道的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1)

皇帝刘知远

刘知远是沙陀人,沙陀是中国古代部族之一,属西突厥别部,即沙陀突厥人。创建后晋的石敬瑭,创建后唐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也都是沙陀人。刘知远废晋建汉,是为后汉高祖,并更名为刘嵩。刘知远称帝之后,因为姓刘的缘故,自称东汉皇族后裔,也许是为了美化出身,所以故意牵强附会,其创建的政权称为汉,史称后汉。

刘知远世代生活在太原,由于自幼家境贫寒,所以其父、祖父等人的事迹,在史书中没有什么记载。刘知远小的时候,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身体柔弱,疾病不断。据说,刘知远脸色紫黑,眼睛白多黑少,但是,却有帝王之气。由于刘知远既穷且丑,不得已充军当了兵,沦落得娶不起媳妇,只好入赘富户李家。

在封建社会,像刘知远这样做女婿,是要被称为赘婿的,社会地位降至最底层,备受歧视与冷落。有一次,刘知远放马,因为马匹踩踏了寺院属地的庄稼,被僧人捆绑起来毒打了一顿。刘知远是个有心胸的人,不甘心就此下去混一辈子,就决定寻找机会出去干一番事业。正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

三国时期的历史,清楚的人并不多,但三国人物故事,因为《三国演义》,老百姓耳熟能详。刘知远是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流浪汉而登上帝位,其传奇经历为民间所乐道。元代时期南曲有出戏,《刘知远白兔记》,简称《白兔记》,描写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由于《白兔记》的广为流传,又派生出众多的艺术形势,使得刘知远的艺术形象在民间栩栩如生。

话说刘知远,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将继父家业花费至尽,遂被继父逐出家门,结果流落荒山破庙,所幸后来被同村富户李大公收留。李大公见刘知远有帝王之相,便将女儿李三娘嫁与刘知远。然而,李三娘的兄长李洪一,以及其妻却嫌贫爱富,坚决反对招赘刘知远。但是,李大公拿定主意,还是招赘了刘知远。不久,李大公夫妻相继去世,李洪一夫妻便百般虐待刘知远及李三娘。

李洪一夫妻两人设计,令知远去看瓜园,企图让瓜园中的瓜精害死知远。然而做梦也没想到,知远战胜了瓜精,并获兵书和宝剑。知远知道此处难留,便告别了李三娘,跑到汾州去当兵。起初,在姓岳的节度使麾下做了一名更夫,后来,岳节度使也看出名堂,深信知远有帝王之气,便招赘知远为自己的女婿。

果不其然,刘知远屡立战功,进职九州安抚使。然而,发妻李三娘在家,遭兄嫂百般折磨,白天在井边汲水,晚上在磨房推磨。李三娘过度劳累,在磨房产下一子,因为身边没有剪刀,只好用嘴咬断脐带,故而,为孩子取名咬脐郎。兄嫂欲害死咬脐郎,将咬脐郎抛入荷花塘,所幸被家人窦公所救起。

李三娘为了逃避兄嫂对儿子的迫害,便托付窦公,将咬脐郎送到知远处抚养。十五年后,咬脐郎长大成人,刘知远命咬脐郎率兵返回沙陀探望生母。咬脐郎屯兵开元寺,有一天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汲水的李三娘相遇。咬脐郎心有灵犀,知道李三娘便是自己的生母,便回去报知父亲。刘知远遂带领兵马,连夜奔回到沙陀村,与发妻李三娘团聚。

像刘知远这样传奇般的发迹,正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所钦慕和向往的,戏文突出描绘了刘知远身处贫寒之时备受欺凌的屈辱,和最后封侯拜相扬眉吐气喜极而泣的情境,笔调痛快淋漓,引人入胜。

汉代皇帝刘志和汉武帝关系(为民间所津津乐道的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2)

传奇战将

书归正传,离开李家不久,刘知远投奔李嗣源军营,为后唐的江山南征北战。刘知远因作战勇猛,被升为偏将,与石敬瑭一起共事。在唐朝末年,李克用是位风云人物,与其子李存勖割据太原,和同时代的枭雄朱温相抗衡。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也是李克用的得力部将,当时的大英雄石敬瑭,已是李嗣源麾下猛将。刘知远追随石敬瑭,鞍前马后,东荡西杀,甚至舍命相救。

公元919年,在李克用与朱温之间的晋梁德胜之战中,石敬瑭的马甲断裂。此处说的马甲,不是平常的背心,而是披在马身上的铠甲。刘知远看到之后,奋不顾身,毫不犹豫地与石敬瑭调换了战马,然后紧跟石敬瑭,掩护石敬瑭撤退。李嗣源称帝后,任命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然后,石敬瑭就把刘知远纳入自己麾下,并引为亲信。

刘知远在石敬瑭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因其护援有功,石敬瑭关爱有加,刘知远也死心塌地。公元934年,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举着“清君侧”的大旗造反,攻入洛阳,李嗣源的嫡子,闵帝李从厚仓皇出逃。其时,石敬瑭正赶往洛阳,两人在卫州相遇,双方出现冲突,形势微妙而危险。刘知远派大力士石敢,在袖子里藏了柄铁锤,寸步不离石敬瑭左右。

果然,闵帝的侍卫率先发难,石敢将石敬瑭藏于房间,堵上门,独自迎战。等到刘知远赶来的时候,大力士石敢已经战死,刘知远诛杀闵帝的侍卫,救出藏匿起来的石敬瑭。石敬瑭脱险之后,把闵帝交给叛将李从珂,借刀杀人除掉了李从厚。大力士石敢勇救石敬瑭,所以,后来民间墙体常见辟邪用的“泰山石敢当”字样,故事即由此而来。刘知远不但骁勇善战,而且机智过人,这是第二次救石敬瑭的命。事后,石敬瑭又是感激万分,提拔刘知远为兵马总管。

唐朝末年,李克用的河东劲旅,民间俗称为"李鸦儿",其军队主力称"鸦军",是一支神奇的武装力量。这支已经诞生了四代帝王的部队,先有李克用父亲创造的辉煌历史,后有李克用创造的辉煌历史,还有李存勖等创造的辉煌历史。剿灭黄巢力拔头筹,抗衡朱温当仁不让,李克用借此被唐昭宗封为晋王,后来被其子追谥为武皇帝;北击突厥、东灭后梁、南平后蜀,李存勖借此废梁建唐,是为后唐庄宗;策动叛乱,篡权称帝,李嗣源借此即位后唐明帝。经营河东,指东打西,然后,石敬瑭借此篡唐建晋,是为后晋高祖。

如今,帮助石敬瑭打天下的刘知远,也在河东劲旅中脱颖而出了,被任命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知远是有胆有识之人,虽然治军非常严格,但是,对待将士一视同仁,所以他的部队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在石敬瑭与后唐开战之后,刘知远仅率领五千士兵,就将太原城守得滴水不漏,抵挡住了后唐五万大军的猛烈攻击。太原城是石敬瑭的根据地,刘知远替石敬瑭守住了老本,不愧是石敬瑭废唐建晋的功臣。

话说李从珂称帝之后,与石敬瑭相互猜忌,由之前的相互利用,发展到了彻底决裂。在刘知远等人的谋划下,石敬瑭决定借助契丹的力量,反击李从珂。按照刘知远最初的设想,石敬瑭如果能够称臣,再加上大量的金银财物,差不多就能说动契丹出兵。结果,石敬瑭最终不但俯首称臣,而且还自称为儿皇帝,甚至不惜割让幽云十六州,请求契丹出兵帮助他灭唐称帝。刘知远对此颇不以为然,知道中原门户大开,将来无险可守矣。

石敬瑭废唐建晋之后,刘知远以其军政才能和佐命之功,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地位名望日趋显贵。当然,此时的刘知远还是安老本分的,后晋曾遭遇大面积的蝗灾,只有刘知远经营的河东一带,没有被波及,其理政能力由此可见一斑。石敬瑭称帝不足七年,便在内忧外患中病逝,其养子石重贵继位,刘知远也迁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

汉代皇帝刘志和汉武帝关系(为民间所津津乐道的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3)

羽翼丰满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少帝。石重贵虽能力平庸,但却野心很膨胀,竟然决定对契丹称孙称臣。在实力为王的时代,石重贵由此惹恼了契丹主,耶律德光进而执意南下马踏后晋。公元944年,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大军直抵澶州(濮阳),派将领兵进入雁门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刘知远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山西忻口大破耶律德光的派将。

因为此役战功卓著,刘知远累迁太原王,兼任北面行营都统,北平郡王、太尉。之后,刘知远再立新功,诛杀吐谷浑五支部族共四百人,又在朔州阳武关再破契丹军。山中没老虎,猴子称大王。刘知远此时,羽翼已丰,肆无忌惮,趁契丹大军压境,意欲称霸河东,继而成就王业。所以在这段时期,刘知远对后晋朝廷的诏命,采取半推本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方面,刘知远不服调遣,作战中停滞不前,以期保存作战实力;另一方面,如果有利可图,刘知远也会主动出击,但是,绝对见好就收。

公元947年正月,契丹攻陷汴梁,俘虏后晋少帝石重贵北去,短命的后晋就此灭亡。同年二月,在京师汴梁,耶律德光身着汉族礼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诏令改晋国为大辽国。想做皇帝的刘知远,深得石敬瑭的真传,急忙遣牙将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诏令予以褒扬嘉奖。已经习惯托大的耶律德光,自然又是称刘知远为儿子,并赐给刘知远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礼法,贵重的大臣才能得到这种赏赐,就像按汉族礼仪赐给假节一样。牙将拿着木拐,契丹人望见之,纷纷避让到路边。

契丹入侵中原,烧杀抢掠,激起民愤,已经根本无法治理中原,刘知远由此断定,中原必将长期处于无主状态。然而,刘知远虽有称帝之心,但到底名不正言不顺,于是部下就开始造势,三次上表请求刘知远称帝,刘知远被逼无奈做了皇帝。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史称后汉高祖。“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刘知远是明白人,深知这个道理。在契丹辽朝的威胁之下,刘知远没有马上更改国号,仍延用石敬瑭时期的旧年号 。

刘知远当然也要向契丹纳贡,然而,当时老百姓激烈反抗契丹,甚至,有的藩镇拒绝投降契丹。后来契丹人被赶出了内地,又在北方建立辽朝政权,在汴梁将李嗣源的幼子李从益扶上皇位,企图继续把持中原。于是,刘知远攻打汴梁,李从益先是抵抗,然后又主动放弃,积极迎接刘知远。然而,刘知远斩草除根,还是杀了李从益。刘知远比石敬瑭聪明,多次下诏诸道,禁止为辽朝搜刮钱帛,并慰劳抗击辽朝的民众,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

不久,刘知远出兵占领洛阳和汴梁,收复后晋末失陷的河南与河北诸州。然后,刘知远减免赋税,大赦天下,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汉,史称后汉,五代时期的中原进入第四个朝代。新的王朝,新的气象,刘知远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一改过去依靠搜刮民脂民膏来犒劳军队的惯例,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来赏赐立有军功的将士,此举深得人心。刘知远稳定中原局势后,还迅速祭出重拳消除内在隐患,中原遂与南唐、吴越、楚、南汉、后蜀、南平等政权并立天下。

刘知远处理内部事务,富有谋略,软硬兼施,他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镇归德(商丘),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杜重威居功自傲,抗命不从,刘知远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谁知,杜重威誓死守城,官军久战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亲自率军来攻,结果,死伤不计其数。刘知远见强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并且许诺秋后不算账。此时,魏州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忍饥挨饿,纷纷出城逃亡。杜重威万般无奈,只好出城投降,刘知远言而有信,没有杀死杜重威,封其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

汉代皇帝刘志和汉武帝关系(为民间所津津乐道的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4)

刘知远诸宫调

刘知远称帝之后,在位不足一年,长子刘承训伤亡,时年仅二十六岁。刘承训年长而贤明,刘知远特别喜爱他,刘承训的不幸夭折,使刘知远悲痛欲绝,不久便病入膏肓。临终前,刘知远召集众臣托孤,并授意托孤大臣除掉反复无常的杜重威。事毕,刘知远随即驾崩,时年54岁, 其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回顾后晋的石敬瑭,后汉刘知远的结局,与之何其相似。

刘承佑在位时期,大权旁落,诛杀权臣,引发郭威叛乱。两年后,叛军攻陷汴梁,刘承佑被杀,后汉灭亡,时年21岁。后汉仅传二帝,历时只有四年,比后晋还要仓促,是五代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回头总结一下,刘知远生逢乱世,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待契丹的态度,尤其令人注目。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后唐时期逐渐成为北方的强悍势力,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太原举兵叛乱,就是在契丹的大力帮助下建立后晋王朝。

为了报答契丹,石敬瑭不惜割让幽云十六州,不耻称比他小十一岁的耶律德光为父,致使中原从此门户大开,无险可守。在这一方面,刘知远比石敬瑭看得更远,具体做法似乎也更为稳妥。虽然,刘知远与石敬瑭都被契丹呼儿,但刘知远认为称臣尚可,甘愿做儿子未免有点过分。并且,刘知远认为,多送些财帛换得契丹的援助即可,以割地相许确实代价太大,并且后患无穷。

刘知远对契丹的态度主要是笼络,利用契丹以图中原,必要的时候他也曾两破契丹。刘知远称帝之后,虽然称臣纳贡,但与契丹也战事不断。留守邺城的杜重威吃了败仗,在契丹的威逼利诱下,遣使送表,屈膝献媚。刘知远称帝后,率军亲征,讨伐杜重威,并迫使其投降,临终时,还不忘提醒托孤大臣杀死杜重威。

五代是纷扰割裂的大时代,老百姓不但受到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而且还饱受契丹的侵扰祸害,所以人们对这时期的帝王没有什么好评。刘知远作为这一动荡时期的封建帝王,在战乱中利用军事实力和政治权术获得了统治地位,一方面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也努力遏制了契丹的南侵,对发展中原地区的经济起到了某种积极作用。

也许正因为如此,刘知远的传奇故事,以多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宋、金时代的《刘知远诸宫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也是对后来的戏剧和说唱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一部诸宫调作品。全书应有12则,今残存《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第一》、《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第二》、《知远充军三娘剪发生少主第三》、《知远探三娘与洪义厮打第十一》、《君臣弟兄母子夫妇团圆第十二》5则,虽有残页,首尾完整,南戏《白兔记》即取材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