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网球

正手是很多人引以为傲的武器,但每次谈到它的亲兄弟——反手,空气似乎总会在瞬间凝固,留下一片沉寂。

虽然总被调侃,但在现实中,打好反手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反手位是众人皆知的攻击点,一旦被对方察觉到了此处的薄弱,往往就会遭受猛攻。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下功夫提升硬实力。现在就来讲方法,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得更好些。

更好的发力选择

想打好球,就得多思考,多提问。第一个问题,我们选对了正确的发力方式吗?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对于右撇子来说,右手是优势手(Dominant Hand),左手叫做非优势手(Non-Dominant Hand)。当然也有特例,如何判断自己的优势手,可参考好动网球诊所的一篇文章《究竟该用哪只手打球?一个方法揭晓》

在持拍打反手时,究竟该用哪只手发力?有人会猜用右手,理由是正手既有优势,力量也更足。

答案恰恰相反,以持拍手为右手为例,通常情况下双反发力手应该是左手!

别急,解释给你听。

在整个双反引拍、击球、随挥的过程中,左手始终都比右手更接近拍头位置。这就决定了,左手,或者说非优势手,才是控制球拍,从而影响击球方向、挥速的关键所在。

为了体会“左手主导”击球的感觉,可以试做以下练习——

①只用左手,进行正拍的多球训练。刚开始可能一下找不准击球点,导致球满场乱飞。不要惊慌,把注意力放在寻找击球手感上。

②限制右手发力。在有些感觉以后,试着只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双指),或者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辅助左手击球。

此时右手可谓是“天残”,因此就只能依赖左手,增加对球的控制。

完成这些后,再试试打几记“双手”反拍,效果往往是最好的。总而言之,打双反时还得多仰仗非优势手。

更平的拍面

对于这一问题,有着很多不同说法。不过,咱们可以先来看看一个公认的错误示范。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1)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2)

不得不说,动图中的正手,称得上是“全垒打式”的击球啊。

仔细研究下,发现问题的根源在拍面。大家都知道,如果拍面过度张开,直接朝向天空,就很容易打出类似夸张的回球。

那么,怎样的击球拍面才算好?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3)

通常而言,图中的3、4是推荐的拍面打开方式,1是引拍时的样子,2则是要注意避免的错误。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4)

这是小德的亲身示范。很明显,他击球刹那时的拍面,大约是是在垂直于地面的位置(即图中的动作3)。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5)

这位老大爷身体力行,做得也是很标准的。

再换个角度观察,有什么新的体会?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6)

注意看引拍时拍面的角度。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7)

此时的拍面,并不是垂直于地面,相反,是有明显的倾斜角度的。

配合动图一起看,就会明白:只要在引拍时保持一定的拍面倾斜,随着重心降低、髋关节转动,拍面就会在击球点处于自然且合理的位置。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8)

说了拍面3,再来看看拍面4。后者相比前者,击打部位更偏向于网球的中上部,拍面也会向内部倾斜。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9)

上图中箭头所指的,就是拍面4的飞行轨迹。可以发现,拍面4会导致球的飞行距离变短,上旋则得变强。

通常而言,更建议在打底线高球时,再像拍面4那样稍稍倾斜球拍。如果仅仅是底线对抗,只要让拍面在击球点位置垂直于地面,就已经足够了。

更多的转体,更长的随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先送上一组动图,看看有何差别。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10)

什么感觉?上图左边的小哥打球似乎很别扭,发力也没有右边的人来得流畅。

简单概括为两个点:转体、随挥做得不够。

小德引拍时的转体是非常出色的。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11)

仔细看,他的下巴几乎都要顶到右肩膀了,这为充分转动髋关节,运用从后向前的线动量做好了准备。不出意外,这又是一记扎实的反手重击。

另外,除了上述的发力方式选择不当,转体不足也会妨碍我们尽情抡球。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12)

动图右侧的小哥,也是由于转肩不到位,不得已减小了自己的引拍幅度。这其实会影响拍头先降后升的过程,使得本应更快的拍头加速度大打折扣。

至于另一个技术要点——随挥,也不能掉以轻心。

简单来说,随挥就是一个往前送球,发挥手臂惯性的动作。如果做不好,就很可能会影响回球的质量(主要是深度)。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13)

可怜这位小哥,再次荣登黑榜。

他的最大问题,一是转体(肩)幅度不够,二就是随挥太短。在他击球后的短短几秒,就已经结束了随挥过程。这让他的反拍动作看上去过于急促,也有些僵硬。

姜还是老的辣。这位老大爷,再次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以柔克刚。

低手合球三步上篮(三点小进步双反大不同)(14)

这不是一个完整的随挥动作,但却很清楚地展示了如何“向前送球”。动作看上去也柔和、舒展得多了。

要想全面提升反手技术,除了上述几点,更需要在脚步移动上做些文章。下回,再来仔细聊聊,关于反手移动的几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