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大鼓是大鼓的一个分支,以诙谐幽默取胜,虽然滑稽可笑,但是俗不伤雅。创始人是京韵大鼓旗籍票友张云舫,他有四个徒弟——山药蛋富少舫、架冬瓜叶德霖、大茄子杜玉衡、老倭瓜崔子明,这四位又称“菜园派”,曾经名噪一时。北京曲艺团莫歧、张文顺是架冬瓜叶德霖的传人。

张云舫(1877—1950)家住北京三旗营,祖祖辈辈在皇粮仓当差,爱唱八角鼓,参加过“朝阳庵胜国遗音八角鼓票房”。他以“怯大鼓”为基础,创出了一系列滑稽幽默的唱腔,取名“改良大鼓”,又叫“滑稽大鼓”。

张云舫擅长写鼓词,流传下来的有《丑女出阁》《张生跳墙》《丑女作梦》《劝五迷》《推牌九》《枪毙白面儿贩》《蒋干盗书》《独占花魁》等。他的词风俏皮,比如《蒋干盗书》中,“一趟趟,两趟趟,一趟两趟走趟趟,来回直摆忙呀……”“他二人说话越说声儿越小,叽叽、喳喳、嘟嘟、嚷嚷、鬼鬼、祟祟,隐隐、藏藏、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张云舫表演时的开场白多是自编的自嘲诗,或现挂抓包袱,更能现场自编自演,据说在1903年北京东安市场开业第一天,他当场唱了一段《海三姐逛东安市场》,把这个市场里的小摊店铺,吃的喝的使的用的唱了个遍。

大鼓书黄三爷(滑稽大鼓四大天王)(1)

大鼓书黄三爷(滑稽大鼓四大天王)(2)

滑稽大鼓

在张云舫的四大弟子中,成就最高的是山药蛋富少舫。富少舫本名富德山,满洲人,早年是一名邮差,酷爱鼓曲,学拆唱八角鼓、联珠快书,后学滑稽大鼓。1924年搭白云鹏班到济南唱滑稽大鼓,一鸣惊人。1938年抗战爆发后,富少舫和养女富淑媛(富贵花)在重庆升平书场献艺。当时老舍、田汉、欧阳予倩常常光顾书场。富少舫参加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唱过老舍编写的抗日救亡新曲目,和老舍一起演过双簧。据说老舍的《方珍珠》中,方珍珠的父亲“破风筝”原型就是富少舫。后来他在上海组建北平书场,在南京世界书场做过经理。

富少舫1949年8月来天津在大观园演出,当时是白云鹏的底,同台的还有马三立、张庆森的相声,王佩臣的铁片大鼓,武艳芳的坠子,石连城的单弦,刘连玉的梅花大鼓,金业勤的车技。这段时间他还在南市新声剧场演过话剧《一碗饭》《风雨夜》。50年代富少舫参加赴朝慰问团,程树棠给他弹弦伴奏,程先生在朝鲜牺牲,富少舫回国后不久也病逝了。

富少舫的表演行腔怪异,一气呵成,他自编自演了很多新节目,比如《马占山诈降》《新生活运动》《东北痛史》《孙总理伦敦蒙难》《新中国医生》《红军长征》《劳模刘奇英》《一贯害人道》《庆祝解放》,展现了强大的创作才华。

大鼓书黄三爷(滑稽大鼓四大天王)(3)

山药蛋富少舫在朝鲜战场

张云舫的另一个徒弟老倭瓜崔子明也很厉害,他是北京顺义人,在玉器行学徒,爱唱时调小曲。20年代初,崔子明到天津演出,以《刘二姐拴娃娃》一炮打响,这段也有相声,但滑稽大鼓的包袱一点也不少。老倭瓜上场先打大鼓套子,鼓随弦变,节奏加快,鼓板弦混为一体,打鼓心儿、击鼓帮儿,收鼓套的一击打在自己脑袋瓜上,他自己一脸严肃,台下哄堂大笑。唱到最后“呼嘿哟呀……啊呀”,大鼓成了时调小曲,观众从头唱到尾。

崔子明安分耿直,身在江湖却喜欢独来独往,自家有事不知会别人,他人有事也不参与,因此有的艺人觉得他抠门儿。他常在京津沪汉等地演出,30年代灌录了《吕蒙正教学》《大劝国民》《灯下劝夫》《蒋干盗书》等唱片。后来有人评价老倭瓜崔子明的大鼓可以自成一派——崔派。

大鼓书黄三爷(滑稽大鼓四大天王)(4)

滑稽大鼓

架冬瓜叶德霖擅长的曲目有《蒙正教学》《蒋干盗书》《蓝桥会》《刘二姐拴娃娃》等。1939年,鼓界大王刘宝全从天津载誉返京,在前门外鲜鱼口内华乐园连演三天。头一天演出,叶德霖垫场唱《蒋干盗书》,响弦击鼓后,他滑稽搞笑的表情、眼神、动作先闹了一个满堂彩。能给刘宝全垫场,也代表了一种实力。叶德霖后来加入了北京曲艺团。北京曲艺名家莫歧、德云社元老张文顺都是架冬瓜叶德霖的传人。

张云舫的第四个弟子,大茄子杜玉衡,原名杜昆,是北京昌平人,他留下来的信息很少。还有一位小北瓜于春明,也是张云舫的弟子。另外,滑稽大鼓艺人程疯子早年在天津侯家后义顺茶园献艺,兼卖新编唱词,比如《独占花魁》《佳人送饭》之类,他曾出过《劝国民》《改良独占花魁》《老板自叹》等唱片。(文:何玉新)

大鼓书黄三爷(滑稽大鼓四大天王)(5)

莫岐

大鼓书黄三爷(滑稽大鼓四大天王)(6)

大鼓书黄三爷(滑稽大鼓四大天王)(7)

郭德纲 张文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