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面对逃学的孩子?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矣。
孟母教子的经典故事比较著名的有两个。宋朝王应麟《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各一言而记之。孟母三迁,是讲的孟母重视孩子成长的环境因素。
“孟母断机”这个故事则是体现了孟母借物寓意,让孩子明白“旦夕勤学不息”的重要性。这其中的教育方法很值得研究和学习。
一是纠错必严。孟子幼时上学期间,半途回家了。这是不应该的。所以孟母立即予以说服教育,让孩子明白,学习上半途而废是不行的,以后的人生将会因为没有知识而灰暗。
二是借物寓意。孟母将正在织布的机杼一下子弄断,告诉孩子,前面尽心尽力劳作多时的布匹将因此而成为“废品”。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在学业上也是经常半途而废,必将学而无成,人生必将困难重重,因为没有知识,只能做一些抵挡的工作。这样的话,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就会活得没有尊严。
三是以身作则。作为孤儿寡母,在古代维持生活确实不易。但是孟母从来不抱怨,不怨天尤人,更没有抛弃孩子独自逃跑、私奔。而是坚强支撑这个家,坚持辛勤耕织,努力维持日常生活,节衣缩食,坚定送孟子去读书。这种处境下的家庭教育,即使今天,也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很有教育价值的。
四是注意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不容易,居高临下,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味指责,不得其法,只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教育孩子必须因材施教,用合适的方法启迪、启发,从而引领孩子改进错误,不断进步。
孟母作为战国时期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孟母早年丧夫之后,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孟子终于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同样,“孟母三迁”的教子故事也是十足珍贵,难能可贵。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上。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三迁,再次证明,孟母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不是随意发脾气、随心所欲、简简单单就可以做好的。修炼自己,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才可能达到自己的家教目标。
注: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