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我们是澎湃新闻网(thepaper)有戏栏目的头条号,栏目官方微博“@澎湃有戏”,唯一的APP叫“澎湃新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发朋友圈请随意。

文/思桐

1988年,凌子风导演,刘晓庆、姜文、曹前明主演的电影《春桃》上映,该片改编自许地山先生写于1934年的同名经典短篇小说。

一、对“女性”的重写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城,在斑驳的红墙小道下,时不时地会传来一道清越的歌声:“换取灯儿,换洋取灯儿。”

歌声的主人,穿着旧布衣服,戴着顶破草帽,背后的那个大篓子,压着她娇小的身躯,只能像个骆驼一样,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向前踱着。

可你若瞧近了看,会发现她有一口雪白的牙齿,她的脸蛋,就像她的名字——春桃,仿若春天的桃花盛开。

穿行在北京的陋街小巷,是她日复一日的生活,用我们熟悉话讲,她的工作就是捡破烂。

想当年苧萝村春风吹遍曲谱 想当年春桃(1)

但在原著里,春桃的结局是和谐的,两个男人都回到了她的身边,过上了圆满的小家生活,而在电影里,导演没有给出明示,春桃唱着过往的歌谣走在红墙下面,两个男人的影像在之前分别出现在巷子的两端,只是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春桃的幻象,还是他们真的回来了。如果在这里春桃暗喻了处在复杂历史变革时期困惑的人们,那么凌子风导演以这样一个准开放式的结局,依然坚定表达了电影的态度,那就是不管是李茂离开,还是刘向高离开,春桃依然是春桃,她还是会像以前那样,唱着换取灯儿,坚强地生活。

所以,在电影《春桃》里,凌子风导演完成了一次对“女性”形象的重写,超越了世人常规的性别经验,女性的形象,从以往的弱势,走向了强势,她不仅可以做一个不被人“选择”的女人,也可以做一个去“选择”别人,或者不做“选择”的“大女人”。

二、生活,是最好的爱情方式

那么,春桃所追求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

从电影里看,刘向高对春桃是有情的,他一直想叫春桃媳妇儿,也心心念念着那副“还是她好”的洋纸贴画,而李茂更是她的结发丈夫,在逃亡的路上,也一直思念着春桃。

而春桃呢?她与向高之间,更像是相濡以沫的伙伴,而接李茂回家,也更多出于她天生善良的心肠。

在电影里,她从未开口真正表明自己的心意,关于她个人的爱情活动描写又是少之又少,我们甚至可以提出观点,就是春桃没有爱情,她只有感恩、包容和救赎。

然而,这种解读,放在许地山的原著小说里是可以成立的,在电影里,凌子风导演虽然在春桃的爱情心理上未着一墨,但是却通过一种男女之间私密式的表达,”身体经验”,将春桃的情感呈现在了银幕上。

电影中有一个大胆的镜头,就是裸浴,刘向高展现阳光健美的身体,而春桃也以半裸的方式,展现了女性在最好年纪的青春肉体。这在八十年代的电影中是一个突破式的描写,在过往的中国电影里,虽然也有类似春桃这样性格强大、坚毅的女性形象,但往往塑造得和男人一样,是“没有性别的女性”,但是在《春桃》里,春桃不仅强势,有主动权,她也美丽,爱干净,是一个“真正”的女人。

想当年苧萝村春风吹遍曲谱 想当年春桃(2)

一个“真正”的女人,必然有着自己的情感的需求,即使在《春桃》里,她的爱情不露痕迹,但是情愫在这个破旧的屋子里,依然以这种微妙的方式,暗暗滋生。

而这种微妙感,便是来自于凌子风导演对于春桃生活的呈现,不管是刘向高每次叫春桃“媳妇儿”却被她打断,还是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两人相互洗澡,这都已经成为了这个家庭日常的习惯。正如在原著里描写的春桃的心理活动:“爱只是感觉,而生活是实质的,爱只不过是在盲目心境下的沸动而已。”

想当年苧萝村春风吹遍曲谱 想当年春桃(3)

对于春桃这样的底层的妇女来说,怎么爱着不重要,重要着是他们在一起。她能想到爱情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向高和李茂,共同经营这个小家,摆一个小摊,或者搬一个大点的房子去。

人必须生活活着,爱情才会有所附丽,春桃打心底里明白,这两个男人对她怀着的感情,但是对于她来说,不管做出什么选择,都是要继续生活,这便是爱情的最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