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织娘巧手把经纬之美,编成五彩侗锦;工匠细琢以榫卯之技,又见鼓楼高耸;阿哥阿妹抱琵琶之音,细听侗歌悠扬……在怀化,95万侗族同胞世代传习的生活方式,化作侗族文化的灿烂瑰宝。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通道、会同、芷江、新晃等侗族聚居地,在聆听、记录中,“侗”见怀化。

宣传一下我们的侗文化 见怀化⑧杨汉立(1)

杨汉立和他的著作《侗族时光》。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超 怀化报道

在湖南,怀化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目前仍有95万侗族同胞聚居于此,有诸多久远的文化习俗在沿袭中至今熠熠发光,也有不少在侗汉民族文化融合中演变趋同。在变与守、融与逝之中,所幸我们依然能够窥见这个民族历久弥新、深入骨髓的魅力。

杨汉立是不折不扣的侗文化通。作为研究侗文化怀化本土知名作家、学者,他著有一本20多万字的散文集《侗族时光》,书中对侗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延续娓娓道来。千年的历史难以简单概述,但听他聊起侗文化的一些习俗片段,这段时间积淀的久远时光,其实离我们都很近。

宣传一下我们的侗文化 见怀化⑧杨汉立(2)

怀化会同县高椅古村。

杨汉立是怀化会同人,他对这片土地上的侗文化感受很深。“随着时间推移, 侗民族在语言和服装上已逐渐汉化,但文化内核没变。”他说,文化中的习俗、思想里的思维方式,这些都还在。

杨汉立介绍,农耕文明所涵养出的很多侗族习俗保留至今,比如他们侗族崇拜牛、崇拜银饰,他们更崇拜祖先杨再思,“每年杨再思的生辰和忌日,当地群众都会去飞山庙祭奠。”

再如,侗族人偏爱吃酸、喜食糯米和腊味。“家家户户都会有酸菜缸,酸萝卜、酸辣椒、剁辣椒不会少。”杨汉立说,这和侗族聚居的地理环境有关,他们大多都住在山区,以前出门购买食材不方便,储存起来反而形成独特美味。

宣传一下我们的侗文化 见怀化⑧杨汉立(3)

怀化通道县芋头侗寨。

侗族的村寨在融合发展中,也融合了许多汉文化的内容。比如会同县的高椅古村建筑融入了徽派建筑马头墙、封火墙的元素,但主体还是以湘西侗族的木屋结构为主。“在生产生活的习俗上也没变,在‘四月八’寨子里还是会吃黑饭。”杨汉立说道。

在婚俗中,侗族保留着结婚娶亲要朝发夕至的习俗。“清早天蒙蒙亮就出发,但不管路途多近,也要傍晚才能进到男方家里。”杨汉立介绍,这是因为侗族遵循自然讲究地理学上的阴阳平衡,更是崇尚男女平等。

和汉族不同,过年舞龙灯,侗族有自己的坚守。“一个寨子就是一支龙灯队,会族亲互访,唱侗歌搞比赛。”杨汉立说,这种以寨子为单位的交流,让侗文化的融合变得更加密切。

宣传一下我们的侗文化 见怀化⑧杨汉立(4)

傩戏是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侗族形成了一种叫“款”的社会组织。“一个团寨就是小款,很多团寨就是中款,一大片地方就是大款。”杨汉立说,这种组织中没有官吏但可以治理,大小“款首”由年高望重的人担任,大家会约定一些共同遵守的规矩条款,叫“合款”。杨汉立说,现如今这种组织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中约定俗成的习俗渐渐融入到了村规民约之中。

侗族人崇拜神灵,更崇拜自然。“不管是树还是石头,很多东西只要时间一长,它就成为了神灵。”杨汉立介绍,会同县如今是林业大县,这和侗族人爱种树、保护树、自古就崇拜树密不可分。他说,这种文化的积淀让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侗民族在千百年来的繁衍生息中,留下太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难以一一列举,好在有千千万万侗族同胞在不断坚守传承,更得益于国家对传统非遗、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大力保护,也有幸如杨汉立这样的作家学者潜心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将侗文化的魅力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