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公众号和头条号同时发布

文章精简后制成的短视频:西瓜、抖音和哔哩哔哩发布

第4 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1)

2019年1月,我创建了我的公众号,两年多的时间内笔耕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周写了十四篇原创文章,现在的更新频率是一周一篇长篇,从无断更,已写了300多万字,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化、宗教、哲学、金融、宏观经济和地产等领域。我在此处已发布的长篇,后续篇章可以去我公众号先睹为快,搜索侃侃乱侃即可。

我目前在头条号上发的文章已经超过了一百篇,可以点击这个汇总贴《汇总贴:99篇文章的直达链接》,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更为便捷。

第4 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2)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中东国家对殖民者保护中东的幻想破灭,也是北非和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起因,埃及革命胜利和收复苏伊士运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第二次中东战争失败,结果是美苏大国卷入中东取代英法,但是美苏干涉中东同样不能保证中东各民族的利益,美苏更多地瞄准的是中东地区的石油。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失败,让中东人民意识到要获得胜利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埃及萨达特总统对苏联的态度从过去的附从,转变成为合作,增强了民族自主权,把苏联操纵的装备收归埃及使用,使得埃及更独立,埃及依然没有放弃成为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领袖。自行制定军事发展政策,防止出现第三次中东战争被苏联抛弃的局面。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而彻底确定了以色列在战略上的优势。战争中有100万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4 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3)

本文依然按照之前三次中东战争的讲述习惯,分成三段讲述:战争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

第4 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4)

第4 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5)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在前三次中东战争的累积中产生的,因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埃及、约旦、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损失,失去的国土他们誓要夺回。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持续不断的争端都是开始于1948年以色列的建国,民族和宗教的不同,是的,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之间互相制造冲突,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延续至今。

1967年6月19日,六日战争后不久,以色列政府投票决定将西奈半岛归还埃及,戈兰高地归还叙利亚,以换取永久和平解决和归还领土的非军事化。但是以色列拒绝完全退回到建国时的边界,并且还坚持与阿拉伯政府直接谈判,而不是接受通过第三方谈判。这一决定当时没有公布,也没有传达给任何阿拉伯国家。尽管阿巴·埃班 (以色列外交部长,1967年) 坚持认为情况确实如此,但似乎没有确凿证据证实他的说法,以色列没有直接或间接提出正式的和平建议。埃班向美国人介绍了内阁的决定,他们没有被要求将其作为正式的和平建议传达给开罗和大马士革,也没有任何以色列期待得到答复的迹象。阿拉伯国家方面觉得以色列根本没有要归还土地的意思,不管以色列在当时是否有此想法,实际行动的结果就是没有归还侵佔的土地。

1967年9月,喀土穆阿拉伯首脑会议上出现的,阿拉伯国家们的立场是拒绝与以色列国达成任何和平解决方案。八个参与国——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和苏丹——通过了一项后来被称为“三不”的决议:“不会有和平、不承认以色列的建国、不与以色列谈判。”

在此之前,约旦国王侯赛因曾表示,他不能排除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真正、永久和平”的可能性。六日战争后,武装敌对行动继续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并升级为消耗战,企图通过长期压力削弱以色列的地位。

1970年8月,签署了停火协议。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于1970年9月去世。安瓦尔·萨达特接替了他。萨达特和联合国的中间人贡纳尔·贾林领导的和平倡议于1971年提出。

萨达特向埃及议会表明,他打算安排一项临时协议,作为1971年2月4日达成解决办法的一个步骤,该协议延长了停火期限,并设想以部分以色列撤军为交换条件,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这类似于摩西·达扬独立提出的一个建议。萨达特在1970年12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作为从西奈半岛全部撤军的回报,他准备“承认以色列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定义的独立国家的权利”。

四天后,1971年2月8日,贡纳·贾林巧合地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倡议。埃及作出回应,接受了贾林的大部分提议,尽管在几个问题上有分歧,例如关于加沙地带的提议,并表示如果埃及也执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42号决议的规定,它愿意达成协议。这是阿拉伯政府首次公开宣布愿意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

此外,埃及的答复包括一项声明,即没有“以色列武装部队撤出自1967年6月5日以来占领的所有领土”,就不可能实现持久和平。果尔达·梅厄对这一提议的反应是,成立一个委员会来审查这项提议,并审查可能作出的让步。当委员会一致认为,以色列完全撤回到国际公认的以色列与埃及和叙利亚之间的分界线,归还加沙地带,并在大多数人看来归还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符合以色列的利益时,梅厄感到愤怒,并搁置了该文件。

美国对以色列对埃及提议的冷淡反应感到愤怒,约瑟夫·西斯科告诉伊扎克·拉宾,“以色列将被视为对拒绝建国以来实现和平的最佳机会负有责任。”

以色列也在2月26日对贾林的计划作出回应,概述了它准备进行某种形式的撤军,同时宣布它无意退回到1967年6月5日之前的边界线。贾林很失望,指责以色列拒绝接受从西奈半岛完全撤军。

埃及总统萨达特希望通过给以色列人带来哪怕是有限的失败,现状能够得到改变。叙利亚领导人哈菲兹·阿萨德持有不同的观点,他对谈判不感兴趣,认为夺回戈兰高地纯粹是军事选择。

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萨德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集结,并希望让叙利亚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主导军事力量。在埃及的帮助下,阿萨德觉得他的新军队可以令人信服地战胜以色列,从而确保叙利亚在该地区的作用。阿萨德觉得只有戈兰高地被武力夺回后,谈判才能开始,这将促使以色列放弃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并做出其他让步。

埃及领导人萨达特接受后的埃及,国内局势不佳,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开战的好时机。 拉斐尔·伊斯雷尔在他的萨达特传记中这么写道,“萨达特上任三年来...是埃及历史上最沮丧的。...萧条的经济加剧了国家的沮丧,战争是一个绝望的选择。”

萨达特认为问题的根源是六日战争带来的巨大耻辱,在任何改革得以推行之前,他认为必须克服这种耻辱。埃及经济一片混乱,但萨达特知道,他认为需要进行的深刻改革在部分人口中极不受欢迎。军事胜利会给他带来改变所需的声望。一部分埃及人,尤其是发动大规模抗议的大学生,强烈要求发动战争收复西奈半岛,并对萨达特在任的头三年没有发动战争感到非常不安。

其他阿拉伯国家更加不愿意全面投入新的战争。约旦国王侯赛因担心再开战,又有可能损失一大块领土。就像六日战争中发生的那样,在那次战争中,约旦失去了它在1948-49年征服和吞并的全部约旦河西岸领土,使其剩下的领土内人口翻了一番。

萨达特还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要求,并承诺如果取得胜利,亚西尔·阿拉法特将获得对西岸和加沙的控制权。如果没有这几次中东战争,阿拉法特也不会崛起得这么快,逐渐从领导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建立的武装力量“法塔赫”旗下的“暴风部队”,到逐步成为法塔赫的领导人,最终成了巴勒斯坦的总统,乱世出枭雄啊!

1948年阿拉法特参加第一次阿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1950年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开罗大学毕业后,进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1956年在埃及参加第二次中东战争。1957年到科威特公共工程部任工程师。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担任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法塔赫”旗下的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领导者。1969年2月当选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1971年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1987年4月再次当选巴解执委会主席。1989年4月在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1991年9月蝉联总统。 1994年5月被任命为巴自治领导机构主席。1996年4月再次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2004年11月11日在法国巴黎逝世。

侯赛因仍然认为约旦河西岸是约旦的一部分,并希望此地能回归到他的王国。此外,在1970年黑色九月危机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约旦政府之间几乎爆发了一场内战。

在那场战争中,叙利亚站在巴解组织一边进行军事干预,驱逐侯赛因。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关系也很紧张,伊拉克人拒绝加入最初的攻势。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巴嫩,由于其军队人数少且已经明显不稳定,预计不会加入阿拉伯战争。

战前几个月,埃及萨达特发动外交攻势,试图赢得众阿拉伯国家对此战的支持。到1973年秋天,他声称得到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支持,这些是阿拉伯联盟、不结盟运动和非洲统一组织的大多数国家。萨达特还努力在欧洲讨好各国,并在战前取得了一些成功。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英国和法国站在阿拉伯国家一边反对以色列。确实,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民族这边,同意加入支持队伍的国家真的比前三次战争都多。而且萨达特总统也能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不仅使西欧各国保持中立,也得到了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情,使以色列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几乎在这次(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遭到失败。

第4 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6)

美国认为以色列是冷战中的盟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向以色列军队提供补给。亨利·基辛格认为,地区力量平衡取决于维持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优势,阿拉伯在该地区的胜利将加强苏联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英国的立场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战争只能通过执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42号决议和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来防止。10月12日,在战争将近一周之后,塞浦路斯政府宣布将“反对利用英国在塞浦路斯的基地作为对抗阿拉伯国家的跳板”,这进一步紧张了英美关系。

导致战争爆发的事件发生在战争前四个月,亨利·基辛格向埃及总统萨达特的特使伊斯梅尔提出了一项提议。基辛格提议将西奈半岛交还埃及控制,以色列从西奈半岛全部撤军,除了一些战略要地。伊斯梅尔(美埃之间的中间人)说他会带着萨达特的答复回来,但却没有。

萨达特已经下定决心要开战,除非美国保证美国将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阿拉伯计划,才能说服萨达特。萨达特宣称埃及准备“牺牲一百万埃及士兵”来收复失地。

从1972年底起,埃及开始集中力量增强其力量,从苏联接收米格-21喷气式战斗机、萨-2、萨-3、萨-6和萨-7防空导弹、T-55和T-62坦克、RPG-7反坦克武器和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并根据苏联的战场理论,改进其军事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对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溃败负有责任的政治将领(都是埃及前总统纳赛尔的关系户),被称职的将军所取代。

超级大国的作用也是造成这两次战争结果的主要因素。苏联的政策是埃及军事虚弱的原因之一。纳赛尔总统在访问莫斯科并恳求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后,才得以获得防空导弹防御墙所需的物资。他说,”如果没有补给,他将不得不返回埃及,告诉埃及人民莫斯科已经放弃了他们,然后把权力交给他的一个能够与美国人打交道的同伴。”美国人将在该地区占据上风,这是莫斯科不允许的。

埃及前任总统纳赛尔在1967年失败后的政策与苏联的政策相冲突。苏联试图避免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爆发新的冲突,以免卷入与美国的对抗。而美国那个时候正在进行越南战争,也不想分精力牵涉进中东的战争中,当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在奥斯陆会面并同意维持现状时,就是之前美苏共同发表的中东问题“冻结在冰箱二三十年”的立场,现实情况变得很明显。

这是埃及领导人萨达特所不能接受的,当发现埃及穿越运河的准备工作被泄露时,就必须将苏联驱逐出埃及。1972年7月,萨达特驱逐了该国几乎所有的2万名苏联军事顾问,并调整了该国的外交政策,使之更加有利于美国。叙利亚人仍然与苏联关系密切。苏联人认为萨达特在任何战争中都没有机会。他们警告说,任何穿越戒备森严的苏伊士运河的企图都会招致巨大损失。

苏联和美国都在寻求缓和,对看到中东不稳定没有兴趣。在1973年6月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会晤中,苏联领导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提议,以色列要撤回到1967年的边界。勃列日涅夫说,如果以色列不这样做,“我们将难以阻止军事局势的爆发”——这表明苏联无法抑制萨达特的计划。

在《新闻周刊》(1973年4月9日)发表的采访中,萨达特再次威胁要与以色列开战。1973年期间,阿拉伯部队数次进行大规模演习,使以色列军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但几天后才被召回。以色列领导人已经相信,如果发生袭击,以色列空军可以击退它。

战争前差不多整整一年,1972年10月24日,萨达特会见了他的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宣布即使没有苏联的适当支持,他也打算与以色列开战。计划始于1971年,而且是绝对保密的——即使是上层指挥官也直到攻击前不到一周才被告知战争计划,士兵们直到几小时前才被告知。与叙利亚一起进攻以色列的计划代号为“巴德行动”(阿拉伯语为“满月”),是在巴德战役之后,穆罕默德领导下的穆斯林打败了麦加的库莱什部落。

战争最初的目标是,埃及利用其军队占领苏伊士运河东岸,以期夺回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这将引发一场危机,让美国和苏联向以色列施压,要求以色列从相对优势的位置上,参与谈判并归还西奈半岛的其余部分,以及其他被占的领土。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公开声明的立场是“收复1967年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实现阿以冲突的公正、和平解决”。

同样,叙利亚打算夺回部分或全部戈兰高地,然后通过施加压力给以色列,通过谈判保留戈兰高地。埃及和叙利亚都期望,一旦它们的攻击产生了使用“石油武器”的理由,使用“石油武器”将有助于它们进行冲突后谈判。“石油武器”是指威胁欧洲和美国,阿拉伯国家将对他们实行石油禁运,逼迫他们站在阿拉伯国家这边,不武力支持以色列,保持中立态度。

埃及总统萨达特奉行的自主、灵活的外交、军事战略,获得了国际社会多数拥护,如果不是他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的各方斡旋,此战结局会截然不同。

阿拉伯国家们深知几方没有雄厚、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不能自主生产战争物资,无力应对长期的消耗战,只能先让西方国家不要在武力上支持以色列。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凭借自身,已经把他们打怕了,更要断了即将开战以色列可能获得的外援。

以上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的战争背景,明天将继续详述这次的战争经过和结果。

愿世界更好!苦难更少!国泰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