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语文教学专家,很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这样的理念——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理念,从现代语文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语文教学。近年来,随着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各地的落地,以及新版课程标准的即将颁布,"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又被人们重新提起。今天,我们就从语文教材出发,从“课例意识”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教与不教”。
这是统编六下第一单元的单元页,在单元页中编者聚焦“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得当”,为了落实这一语文要素,主要安排了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我们在常规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呢?是否可以有一些打破常规的思路呢?有,先别马上讲课文,先带着学生看一看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如果我们在教学之前,不要马上教学课文,先带着孩子读一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我们既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明白编者的编写思路,也能更好地开展我们的教学,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在进一步反思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选文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仅仅让我们了解北京的风俗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篇文章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这篇文章之所以选进教材,它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通过了解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看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叙述北京的春节,这既是阅读方法,也是表达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的春节》就是一个例子,从这篇例文当中,我们既能收获阅读方法,也能收获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直接过渡到课后第一题,提高我们的教学层次:
这儿的过渡甚至可以就是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这样去设计的话,我们的教学动机就是教孩子“如何学会阅读”,而不是传统上的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也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教学理念。这样去教学,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获得感,以及获得阅读方法的过程,这里的教学深度和广度是需要学生去思维的,而不是仅仅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种教学理念我们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去做的话,一课一得,得的就不是北京春节的特点是什么,而是作者如何写出北京的特点的,这样孩子的记忆和理解,就会上升到另外一个境界。而本篇课文,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例文,也成了一个具有丰厚教学价值的例文。我们在学其他课文,或者阅读其他文章的时候,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来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比如《腊八粥》就是这样:
《腊八粥》的课后第二题,也是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有了第一课的教学实践,这个教学环节就会以更简洁的方式进行,甚至就可以放到预习的环节中进行。这儿的教学,老师就不再进行讲解,而只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去独立阅读,获得实践体验。整个过程,《北京的春节》就变成了一篇非常好的例文,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实践过程。
像这样的文章和编排思路,在统编六下语文教材中不止一篇:
为了达成“怎样表达情感”这一语文要素,课文安排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还是相同的思路,先看交流平台:
从交流平台中,我们可以获得为了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我们怎么做,如何去学习,在这儿编者给我们明确了方向。经典课文《匆匆》,在这儿充当着例文的角色。
问句、生活场景这些都是表达情感的方式。
内心感受、环境描写、事例,这些也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表达方式上虽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在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大单元组合的形式,将两篇课文组合起来一起教,在大单元教学中比较两者表达情感的不同。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弄明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教给孩子什么。教什么,两个单元的编排设计,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当中,能教给孩子什么。我们需要,转变一个理念,就是要尽快转变阅读教学方向,不能只关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要换个思路,换个方向,真正关注阅读方法、表达方法。随着新课标的即将颁布,我们一定要在充分完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统编教材编排意图。“课例意识”,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