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进去的是湿垃圾,排泄出来的是有机肥,自己还能变成富含蛋白质的宠物、鱼虾蟹饲料。11月16日,记者走访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在这里,湿垃圾不仅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来发电,还用来饲养一种叫做黑水虻的昆虫,进一步变废为宝。市绿化市容局介绍,今年以来,除受疫情影响外,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6912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2.07吨/日,湿垃圾分出量9328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5552吨/日,相比《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行前的2019年上半年,分别增长了1.6倍、14.5倍、70.8%,下降了24.1%,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显著。
试点黑水虻养殖,让湿垃圾有更多用途
你有没有想过,当垃圾离开小区或者办公室的垃圾房,最终去了哪里?如何处理?近年来,随着垃圾资源化利用逐步推开,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都陆续得到了资源再利用。在亚洲最大的垃圾处置基地老港,干垃圾被用来焚烧发电,湿垃圾在此前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发电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又多了一个用途:被黑水虻吃掉后产生有机肥和高蛋白动物饲料。
在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的一个车间内,记者看到,一个个垒起来的格子里,饲养着许多虫子,密集恐惧症者看到可能会害怕,但它们却能够将湿垃圾变废为宝。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曰丰介绍,这些虫子叫“黑水虻”,车间如果满负荷运转,放进去5000万条黑水虻,一天就可以吃掉50吨湿垃圾,产生10吨鲜虫、12吨虫粪,“鲜虫烘干后可以作为饲料,蛋白质含量非常高,可以作为鱼虾蟹饲料,也可以做成猫狗等宠物的食物;虫粪再经过后期加工,可以变成有机肥料。”
全自动的黑水虻养殖车间
据了解,对黑水虻的养殖研究起源于国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种昆虫可以处理鸡粪、猪粪、餐厨垃圾等废弃物,产生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而且,黑水虻比较容易养殖,抗病菌能量较强。近年来,黑水虻养殖进入我国。目前,鱼粉的售价大约是1.4万元每吨,豆粕的售价为4000元每吨,黑水虻的售价介于两者之间,行情好的时候能卖8000-9000元每吨,低的时候5000-6000元每吨,主要销售给鱼虾蟹等水产养殖基地。
黑水虻可以把湿垃圾变废为宝,虫子则变成高蛋白动物饲料
垃圾分类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垃圾分类则有助于降低碳排放。为了探明垃圾分类政策对垃圾处理过程碳排放的影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品晶带领团队采用生命周期评估和蒙特卡洛分析方法,分析计算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前后的垃圾处理系统碳排放状况。
结果显示,在垃圾分类前,每吨垃圾碳排放量为 21-319 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垃圾经分类后,每吨垃圾的碳排放量降为-139-203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何品晶教授解释说,在某些场景下可以是一个负碳过程。他表示,从总体上看,垃圾分类有助于减少垃圾处理系统的碳排放。从技术上看,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碳排放水平远低于垃圾卫生填埋过程,且目前的焚烧发电碳排放水平较10年前也降低了90%以上。此外,湿垃圾厌氧消化和可回收物回收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具有将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总碳排放量降低为负值的潜力,即实现垃圾处理过程的碳中和甚至是碳消除。
据介绍,从系统全局看,生活垃圾从投放、收集、中转、运输、资源利用、处理、处置、多网协同等所有环节都会影响垃圾处理系统的碳排放水平。为了完成上海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低碳转型,要确定最优的物流模式和各个处理环节的最小碳排放,同时,还要考虑协同推进降碳和减污,降低宏量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环境影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每个人都参与垃圾分类,就是在为降低碳排放做贡献
垃圾分类三周年,实效显著
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齐玉梅在今天举行的“‘双碳’政策下,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方向”研讨会上介绍,今年以来,除受疫情影响外,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6912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2.07吨/日,湿垃圾分出量9328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5552吨/日,相比《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行前的2019年上半年,分别增长了1.6倍、14.5倍、70.8%,下降了24.1%,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三增一减”成效显著。目前,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以上,可回收物分出量基本稳定在日均近7000吨左右,有害垃圾分出量日均2吨以上,垃圾分类实效保持稳定。
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达到3.4万吨/日,相较于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行前的2018年,增长1.5倍。生活垃圾焚烧能力2.6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8200吨/日。后续,随着浦东海滨焚烧厂和宝山湿垃圾厂陆续建成,全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将达到3.7万吨/日左右。
本市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今年下半年,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为7284吨/日。到今年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预计可达到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