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嫣

筹划了14年,李书福终于得偿所愿,吉利汽车也迎来新的合作伙伴。

继一年前花费90亿美元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之后,3月28日,在大本营杭州,吉利与戴姆勒宣布了一项新的合作。

与更早一些传出的信息不同,吉利并不是要购入smart品牌50%的股份,而是与戴姆勒联合成立一家股比对等的合资公司。按照“官宣”的内容,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smart将成为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根据协议计划,新产品在2022年于中国工厂投产并销往全球。

在戴姆勒这家德国老牌汽车集团里,smart一直是块鸡肋,自成立以来就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拖累了兄弟品牌奔驰的表现。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对于吉利而言,这样的合作却是这家中国公司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布局。

smart在吉利的地位(焦点分析戴姆勒的鸡肋smart)(1)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Dr. Dieter Zetsche)签约。

戴姆勒的鸡肋

当两座小车smart在道路上灵活穿梭时,你很难不注意到它。相较于同一个集团旗下的奔驰,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品牌,但在外形上,这款微型小车毫无疑问有着相当的识别度。

1980年代末,一家钟表公司意识到微型车的机会,随后开始寻找合作伙伴。1994年与戴姆勒合作后,又花了4年时间,第一款smart车型下线。

自从2000年被戴姆勒集团100%控股,smart就成为戴姆勒集团里的亏损大户。

戴姆勒没有公布过smart业绩,根据美勒茨银行2017年的预计,smart已经累计损失约40亿欧元。这些年,smart尝试过跑车、紧凑型车以及四门车,却无一成功。该银行分析师约尔根·皮蓬甚至说,“smart品牌从未打造过一个爆款产品。”

2018年,梅赛德斯-奔驰及smart品牌在全球范围的销量为244万辆,同比增长0.6%,其中smart品牌的销量为12.9万辆,同比下滑4.6%。相比之下,宝马集团旗下定位与smart相近的MINI品牌全球销量则高达36.15万辆。

对于戴姆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甩掉包袱”,特别是在几个月后,新领导将上任的情况下。

负责集团研发及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研发的康松林(OlaKällenius)将接替现任戴姆勒集团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全球总裁蔡澈,成为这家跨国企业新掌门人。作为一个瑞典人,康松林也是戴姆勒集团史上首个非德籍董事长。

这或许意味着更大刀阔斧的改革。

德国《商报》在一篇评论文章里分析说:“作为新任首席执行官,必须清除其前任的遗产。其中一个开端就是结束亏损制造商smart的生产。”

smart已经开始转型——2018年年中,戴姆勒规划将smart品牌转型成全电动城市汽车。电动化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并不低,为了削减研发成本,戴姆勒与法国车企雷诺合作设计了smart目前的两款车型ForTwo和ForFour,但自身日子也不好过的雷诺正考虑退出合作关系。

戴姆勒希望给smart找到一个新的合作伙伴,已经是它最大股东的吉利是一个好选择。

smart之于吉利

吉利与smart的合作,或许与李书福的“小车情怀”分不开,他与smart合作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4年前。

21世纪初期,微型车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上颇受欢迎。2004年,国内微型汽车销售量为140.17万辆,比2003年增长12.33%。为了抢占市场,各家开始大打价格战,微型轿车的市场价格甚至直降到3万元内。

smart在吉利的地位(焦点分析戴姆勒的鸡肋smart)(2)

李书福认为价格战并不能持续,他与smart开始接触,希望能够通过收购技术平台的方式提升吉利在微车方面的技术实力。最终价格并未谈拢,此后随着吉利在战略方向上的转变,这次合作并未继续。

虽然在中国市场上,消费者们一直热爱“大车”——它在国人心里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空间,以及高档。吉利始终没有放弃微型车,近年来,吉利曾经孵化运营康迪、知豆这样的微型车品牌,不过目前来看,却始终无法摆脱“低价低质”的印象。

这对于一直致力于让品牌持续向上的李书福而言,显然远远不够。于是,在吉利成为戴姆勒大股东,且后者急于为smart寻求新合作伙伴的时间点上,双方的合作也就顺理成章。

对吉利而言,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则是与戴姆勒的合作,能弥补它电动技术上的不足。在电动车方面,戴姆勒有广泛的布局,产品包括奔驰EQ电动车子品牌、奔驰B级燃料电池车,且在中国与比亚迪、北汽都有合作。smart的引入将有助于吉利提升技术、资源、人才、品牌等各个方面。

另外,吉利和奔驰都要在与“老对手”的竞争中不落下风——这既是奔驰与宝马的斗争,更是吉利与长城的。

近年来,吉利与长城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中势头最猛的两家品牌。去年7月,宝马与长城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新合资公司“光束汽车”,并将宝马MINI纯电动的国产计划纳入规划,这也是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纯电动车合资项目。

长城已经拉拢了MINI,吉利拿到smart也算扳回一局。在中国市场上,谁走得更快,才更有先机。

更大的想象空间

尽管依旧有挑战,但吉利汽车越来越像一家跨国车企了。

过去几年,从收购豪华品牌沃尔沃、英国跑车品牌Lotus,再到马来西亚宝腾,美国飞行汽车公司太力,吉利一直在持续寻找各种标的,补足自身的产品短板,拼上全球版图。特别是2010年花费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这桩在当初被质疑为“蛇吞象”的交易,如今成为吉利版图里重要的一环。

而几乎可被称为“悄无声息”收购戴姆勒公司9.69%的股权,则是近年来最引人瞩目的一步。事前没有放出任何消息,花费90亿美元,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收购,2018年2月,吉利一举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随后吉利强调:它将是戴姆勒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

李书福的动作也的确是快。

2018年10月,戴姆勒与吉利集团就宣布,双方将在中国组建股比50:50的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在共享出行领域,戴姆勒也是最早的试水者。2008年,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集团在中国公布了旗下共享汽车项目Car2go,主要采用的正是smart车型。2016年4月15日,即行Car2go正式在中国上线运营,第一个亚洲服务城市就选择了重庆。

smart在吉利的地位(焦点分析戴姆勒的鸡肋smart)(3)

吉利则是最早尝试共享出行的中国自主品牌,曹操专车在2018年获得10亿元A轮融资,并自称该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100亿元。

如果想得更远一点,如今与smart合资,对于吉利而言,首先将是另一个体系能力的建设——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一个公司。而在smart这个棋局里,除了传统的销售,共享出行或许也将成为新的重要一部分。这对于吉利而言,或许是更稀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