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投敌、倒戈的人有很多,但很少有人能在短短几年内,在两股敌对势力之间,多次、反复的变节,不过,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晚清时期的苗沛霖。对于苗沛霖这种史上最没有原则的人,小编给他一个大写的服。

苗沛霖最后结局如何(三面逢源4次变节)(1)

苗沛霖自幼家境贫寒,世代为农。从小就心比天高,一心想改变家族的命运。在当时来说,能够快速摆脱贫穷的方法只有一个:科举。他努力读书,刻苦学习,终于在30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苗沛霖依然是贫困潦倒,家徒四壁。

苗沛霖最后结局如何(三面逢源4次变节)(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风雨飘摇,南方的太平军和北方的捻军都在大规模起义,苗沛霖感觉清政府可能走到头了,手握十多万兵马的他在1861年2月与太平军、捻军一同抗击清政府。仗打了一年多,苗沛霖感觉这清兵太难打了,自己的军队都快被清兵消灭完了。于是,苗沛霖暗中再次投靠清政府,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苗沛霖命令部队“剃发”以明反正之心,加之在清朝将领胜保的担保下,清政府接纳了苗沛霖。在苗沛霖变节之际,捻军还蒙在鼓里,最终在苗沛霖和胜保的夹击下,捻军大败,捻军首领张乐行仓皇出逃。

苗沛霖最后结局如何(三面逢源4次变节)(3)

张乐行的逃跑引发了清政府的不满,清政府怀疑张乐行是苗沛霖故意放走的。苗沛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诱捕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将其献给了清朝钦差胜保以求自保。诱捕的过程很简单,苗沛霖写信给陈玉成,说自己虽然投靠了清政府,但是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愿意和英王一起抗击清军,于是约英王在某地会面商讨大计。单纯的英王陈玉成竟然相信了苗沛霖,于是被捕。

随着太平军和捻军被清政府全面镇压,自感罪责难逃的苗沛霖孤注一掷,再次举办反击清政府。1863年,苗沛霖在被清军僧格林沁部击败后,被部下所杀。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百科解密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