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到底有多离谱(星球大战是瞎掰)(1)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9月20日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后,朋友圈被一段文字刷屏了——“这种星星分离技术实际上就是美国人设想但从未实施的‘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有点星球大战的意思了”。

那叫一个瞎掰!且不管传说中的“上帝之杖”咋回事,卫星跟太空武器所需的速度增量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啊,与再入大气层相适应的材料构成也完全是两码事啊。

这要么是善意玩笑,要么是不着边际的吹牛。能够流传甚广,倒是符合古斯塔夫·勒庞所描述的集体心理:“群体拥有着形象化的想象力,他们不仅仅强大而活跃,而且非常敏感……他们栩栩如生地描绘着一个人、一件事,或者是一次事故在他们头脑中唤起的形象……最不可能的事情便是最惊人的事情,许多情况下,他们会这样认为。”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发射究竟“牛”在哪?

一在火箭。

中国现役长征系列火箭均脱胎于40多年前研制的东风5号导弹,现有运载能力已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发射需求,难以承担未来建造大型空间站和深空探测的任务。

此次亮相的长征六号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发箭。这是自“两弹一星”时期以来真正的“新一代”:运载能力提升,推进剂无毒无污染且成本低,模块化组合而成长征五号、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尽管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新的运载工具无疑大大延展了中国航天器的登天之路。

二在多星。

多快好省的念头并不新鲜。明朝“一窝蜂”炮以一根总线一次性发射32 支火箭,作为战斗部的彼箭虽然不同于今天作为运载工具的此箭,其基本原理已经有了一箭多星的雏形。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太阳系预警系统发出黑暗森林打击误报,一千多万人涌向发射港;尽管每一个发射台每10分钟就能发射一架太空穿梭机,整个城市还是因为人们争相起飞而陷入混乱。这一情节设定反映了航天发射效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置于现实语境,矛盾正是催生“一箭多星”的直接动力。

此次发射,中国以一箭20星刷新了此前印度创下的一箭10星亚洲纪录,而一年前用一枚“弟聂伯”火箭将37颗卫星送入轨道的俄罗斯仍然保持着这一领域的世界纪录。

“一揽子”把多颗卫星按照高精度要求发射至特定轨道,需要先进的火箭制导与控制技术、精确的星箭分离技术和成熟的多星测控技术。在中国航天史上,一箭20星不仅是卫星数量的新纪录,更是发射与控制技术的里程碑。

三在一众微小卫星。

传统卫星的昂贵成本始终是制约航天科技发展的一大瓶颈,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研制周期短、发射成本低、新技术含量更高的微小卫星得以替代前者。作为航天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之一,小卫星集群飞行少花了钱却并不少办事,Google和SpaceX计划发射的成百上千颗卫星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长征六号首飞,搭载发射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的20颗微小卫星。

作为技术试验验证和人才培养的载体,这些小星星充满想象力。比方说,天拓三号分离释放的手机卫星“智能号”,是国内首颗以商用智能手机主板和安卓操作系统为核心设计完成的卫星——它基本上就是个手机。以宇航级元器件保证航天器的可靠性,了不起;把通用商业元器件搞上太空并稳定可靠地运行,更了不起。

微小卫星在世界各国的迅猛发展,为多样化应用开辟了无穷空间。卫星由过去清一色“高大上”多出“小而美”的新选项,也为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许,咱也能像云天明那样买颗星星送姑娘了吧。

所以,瞎掰什么星球大战呢,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中国的创新是为了和平、和平、和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回顾两天前的发射,咱别浮夸,也不妄自菲薄。套用那句著名的话:新一代长征火箭一登场,中国航天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为新华网思客。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 白瑞雪 新华社军事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