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会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束缚接纳世界的心胸,更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本期心育V案例中的小科宇像个愤怒的“小刺猬”,总让身边的人很“受伤”。在家校齐心共育下,他最终去自我中心化,走出了内心的“小狭隘”。

专家档案

如何引导4岁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蛮横不讲理像个)(1)

蔡蓉:南岸区江南小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南岸区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学习潜能测评师、中级心理沙盘师、美国正面管教学校讲师。

案例呈现

一不顺心就暴怒 男孩多次埋怨班干部“不公平”

“李老师,你立刻解除王俊浩班长的职务,现在就解除!”四年级的科宇愤怒地跺跺脚,站在教师办公室对着李老师吼道。

李老师和颜悦色地对科宇说:“科宇,你很愤怒?发生什么事情让我的科宇这么愤怒?”

科宇抬头,恶狠狠地盯着李老师。李老师轻轻地拍拍科宇的肩,牵着他的手,坐到旁边的椅子上,耐心地听他说。

“哼,王俊浩是王八蛋!”科宇愤怒地喊着。看来又是关于公平的事情,李老师说:“科宇,他又不公平了?”

科宇突然哭起来,边哭边数落王俊浩:“这本来就不公平,就是不公平!体育课收器材,明明我第一个举手,结果班长不喊我……原本我可以得到体育老师最后的一颗星。我不服气,王俊浩就是王八蛋……”

这样的场景,本学期已经是第三次了,科宇每次都是怒气冲冲地找到李老师,反映他认为的“不公平”,要求李老师处罚某个班级干部或者同学。

辅导过程

成因分析:三大因素 造成男孩“性格冰山”

科宇是四年级的男孩,他思维活跃,喜欢展示自己。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如果老师不让他回答,他会感到不公平,站起来要求给予机会回答。有的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会把机会让给科宇,他如愿以偿后就乖乖坐下;如果老师不予理睬,他就很难控制情绪,在课堂上做恶作剧,大吵大闹,甚至走上讲台顶撞老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宇这样的行为只是表象,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如下: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科宇从小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有家人或者保姆代劳,习惯了别人让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自我意识觉醒: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他们的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在反复思考、比对中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关系,并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当父母、老师看不到他独立的愿望和趋势,就会被他认定为是对自我的否定。

3.缺乏足够的亲子关爱:科宇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平日里工作特别忙,疏于与孩子沟通。尤其是科宇的母亲,长期在外工作,很少给予孩子及时的关爱。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说过:“得到母亲的爱的孩子将会终生自信。”母爱被认为是无条件的、最坚强的,是孩子生存的基础,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存在缺乏认同和自信,无法从容地接纳自己。

第一阶段

心理绘画游戏 探寻问题根源

科宇在李老师的陪同下,走进学校“心灵氧吧”。初次见面,他用敌意的眼神看着我,说:“你们想来逼我说出心里话?”我微笑着摇摇头,对他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画画,老师知道你非常喜欢画画呢。”

在我的引导下,他用15分钟画完了“房树人”。原来他一直被困在全家人的高期待、高控制中。为了更加深入地探寻问题根源,我们开始分享绘画的内容:

◎问:这幅作品很有创意,老师很好奇哪一个人是你呢?

◎答:我在这个中间,四周都是高墙,被困在这里。

◎问:看着画面中的这个“我”,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

◎答:难受、愤怒,他们都是故意的。

◎问:看着这幅作品,你想做什么样的改变?

◎答:这个“我”想跑到外面去。如果不让我出去,我就与他们对着干(科宇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

◎问:在这幅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者事物可以帮到你?

◎答:心理老师、表姐、我的邻居小苹果。我想去找爸爸,让他多陪陪我。

第二阶段

畅所欲言话美好 小手认真绘蓝图

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让绘画者利用非言语工具,通过绘画创作过程,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在第一阶段中,用“房树人”与科宇探讨原生家庭情况,探索科宇内心深层的原因,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接下来进行资源整合,发掘内心的期待。

◎问:你期待爸爸妈妈陪伴你,说一件你印象中最幸福的事情。

◎答:爸爸妈妈牵着我的双手,我们一起去游乐园坐过山车。妈妈因为胆小,在过山车上尖叫,哇哇大哭。我和爸爸拉着妈妈的手安慰她。

◎问:你眼中的幸福家庭是什么样的?

◎答:放学一出校门,妈妈就等着接我。我们一起回家吃饭,而不是去上各种培训班……我还是画画吧,把这样的画面画下来。

◎问:(指着画面)这些绘画作品看起来好温馨,为了拥有这样幸福的生活,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努力呢?

◎答:爸爸妈妈上班很忙,我主动帮助做家务,和保姆阿姨一起做晚饭,等待爸爸妈妈回家一起享用美味的晚餐……我遇到困难,主动向爸爸妈妈求助,尽量不发脾气。

◎问:你期待爸爸妈妈有什么样的改变?

◎答:我期待爸爸妈妈像老师一样温柔,他们不要随意打断我说话,不要随便发脾气,更不要动手打我。他们可以耐心听完把话说完,好好和我说话……

第三阶段

家校齐心共育 助力孩子成长

在科宇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科宇的父母到学校参加“与孩子一起成长”讨论会,与班主任老师、心理老师一起讨论家校共育的方法。我们引导科宇父母作出相应改变:

1.每天与孩子交流30分钟,倾听孩子的心声。

◎微笑:给孩子一个微笑,可以让孩子感觉被接纳、被关注,产生安全感,敢于去表现自己。孩子可以非常准确地感受到家长的情绪,要尽量避免把工作生活中属于大人的情绪带给孩子。

◎倾听:孩子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无论是真是假,一定要耐心地听完。在倾听孩子讲述的过程中,不要做任何的评价,更不能打断孩子的话语。等孩子讲完以后,再引导孩子往积极方面去认识和评价。

◎回答: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耐心地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法。

2.拥抱孩子,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

孩子上学前,给孩子一个拥抱,鼓励孩子在学校好好表现,“开心一整天”;放学回家,给孩子一个拥抱,表扬孩子一天的学习很努力,“表现得特别棒”;睡觉前给孩子一个拥抱,和孩子说声晚安,“明天会更加美好”。

3.提供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

让孩子与其他家庭的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参加共同的活动。

在刚开始阶段,孩子可能存在反对的心理,家长要尝试着引导孩子去接触不同类型的同伴,和他们一起游戏,让孩子把最开心的时刻用文字记录下来:开心时刻的感受是什么?经过怎么样?家长尝试与孩子一起分析开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克服了困难、解决了问题、学会了和睦相处。

适当放手 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化”

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通常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专家支招

1.适当放手,引导孩子超越“自我中心”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要历经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以完成,才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引导孩子超越“自我中心”,这需要对孩子的成长适当放手,充分相信孩子,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和朋友互助互利协同合作,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2.参与劳动,找到孩子的价值感

小学阶段主要是以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为主,让孩子学会日常生活自理,感受劳动的乐趣。如:洗衣服、叠衣服、收拾房间等,让孩子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让孩子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找到自我价值感。

3.换位思考,提升情绪识别能力

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沟通技能。换位思考意味着耐心倾听,感受他人内心世界。当了解到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时,便能理解、接受这个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才能读懂他人,进而与他人建立链接,顺利沟通。

文:蔡蓉 来源:《时代信报·新家长》1069-1070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