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时期的自画像》,作于1886年
《巴黎时期的自画像》1887年44*37.5公分
梵高在巴黎明朗自由的气氛中与走在时代尖端的印象派画家交流,使他的艺术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幅在巴黎时期的自画像,是梵高注视着在巴黎成长的自己时,以新发现的独特技法所画的一幅杰作。与此同时,也能看出尚未习惯城市生活而非常疲劳的梵高,那种深刻忧郁的表情。
梵高在1888年画了这张《像个和尚的自画像》。他向往东方思
想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了使自己更像东方人,他把眼尾稍微画高。
《割耳后的自画像》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
耳朵。这幅画就是他在事后所画的自画像之一。
《割耳后的自画像》1889年1月,画布,油彩,51厘米X45厘米,私人收藏
梵高于割耳事件之后,曾画过数张包着伤口的自画像。这幅画中橙红绿三色产生活泼的色彩效果。叼着烟斗的梵高神情有些呆滞。袅袅白烟对画面中因为色彩浓中而产生的压迫感,有减轻的作用。
《自画像》1889年9月画布,油彩,65厘米X54厘米,巴黎奥塞美术馆
这副是梵高最后一幅自画像。背景使用灰蓝色的连续曲线,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画中梵高身着与背景色调一致的服装,木然的神情与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而他的眼神,就如安东尼.阿得所说的,“能把一个人穿透”一般。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
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吃马铃薯的人》 1885年。是梵高早期的代表作,画中展现了凝重而沉静的气氛。
《盛开的桃花》 这幅画传达出梵高理想中的日本风景,同时呈现春天的喜悦和乐观的情绪。
《日本情趣:花魁》 1887年105*61公分
"巴黎画报"杂志在一八八六年日本特集的封面上刊载了英泉的《花魁》。梵高将复写纸放在这幅画上描轮廓,
加宽外框,并以油彩描绘。这幅画后来还出现在《唐基老爷》的背景中,可见梵高特别喜欢这幅画。此外,与另一
幅《日本情趣:梅花(模仿广重)》相同,梵高在画面周围画上竹子和睡莲,而原作则没有这些景色。
《四朵剪枝的向日葵》 画中展现的强烈生命力正是梵高的象征
《铃鼓咖啡屋的女人》 1887年画布,油彩,55.5厘米X46.5厘米,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梵高用细致的笔触将人物的表情生动的表现出来,前景的笔触及鲜明用色,与背景形成对比。整幅画是梵高精心营造的结果,作法上与印象派的表现方法相左。
《唐吉老爹》1887--1888年,画布,油彩,92厘米X75厘米,巴黎罗丹美术馆。
该画是梵高在巴黎时期的人像代表作。人物置于中央,构图几乎对称。浮世绘图画形成复杂的背景,与前景人物相对照,同时由于画面倾向平面化而产生前缩性的空间感(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44058d0101e9kh.html)
《朗卢桥》 1888年,画布,油彩,54厘米X65厘米,欧特娄·克罗勒——米勒国立博物馆
这幅画可以说是梵高的色彩实验,整张画在三原色调的展现下,达到画面平衡和谐的效果。光影的感觉在画中不太明显,全然以颜色为主导。
《收割中的田园风景》1888年,画布,油彩,73厘米X92厘米,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这幅画采用较传统的写实风格,整个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远景的处理,使得画面产生平远的效果。
《昂格拉桥》 1888年5月
《播种者》 1888年6月,画布,油彩,54厘米X65厘米,欧特娄·克罗勒——米勒国立博物馆
梵高使用了强烈黄蓝对比色来表现夕阳下的麦田景观。开阔的前景和紧实的
背景,呈现出后退延伸的效果。农夫的姿态和位置与地面上的土沟,形成上下动
势的平衡。
《阿尔地方的花园》1888年7月,画布,油彩,95厘米X73厘米,私人收藏
这幅画可以说是梵高的又一色彩实验。梵高简化物体的构图,直接将油彩点绘在画布上,表现出花园五彩缤纷的景象。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1888年9月,画布,油彩,81厘米X65.5厘米,欧特娄·克罗勒—米勒国立博物馆
本幅画的笔触相当准确,这是梵高细心观察的结果。黄橙的灯光和深蓝的夜空相互对比,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
伸,使画面产生纵深感。梵高曾说这是一张不用黑色的夜景图,他成功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夜间户外写生的效果。
《夜间咖啡屋》 1888年9月,画布,油彩,70厘米X89厘米,耶鲁大学画廊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
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罗纳河畔的星夜》1888年9月, 画布,油彩,72.5厘米X92厘米,私人收藏
梵高再次尝试夜景之作。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呼应。这种光线的处理方式,反应了梵高独特的视觉美学。而画中使用分色性的笔触,可以上溯到《塞纳河及大杰特河桥》的作法。
《黄屋景色》1888年10月
《梵高的卧室》 1888年10月, 画布,油彩,72厘米X90厘米,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梵高梦想创建一个艺术家之家,而将自己的住处搬到摶莆輸。这是在等待高更到来之前所画的梵高卧室。此时已定居下来的梵高,之所以画出自己的房间,主要是想让弟弟西奥看到他目前的生活情况。朴素的床、椅子和洗脸用具等,都
是真实的生活写照。画中的空间与他的风景画处理的方式相同,都采用后退空间感。色彩对比鲜明,让人产生愉悦感。
《红色的葡萄园》1888年11月,画布,油彩,75厘米X93厘米,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
本幅画呈现梵高惯用的深远空间感。他用红色来描绘葡萄树,极具表现性。这幅作品与高更的《葡萄园收割》相互呼应。梵高还将画中的阿尔农妇,画成布列塔尼亚地方的装扮。这幅画也是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作品。
《高更的椅子》 90.5X72,1888年
表现椅子的主人高更离去后梵高的寂寞和孤单。放在空椅子上的书意味着巴黎的艺术界,并且暗示高更的行踪。高更对梵高而言,就像是这张画中所表达的,是黑夜里的明灯。然而就在梵高画了这张画的同时,两人的关系亦宣告结束。
《梵高的椅子》1888年12月,梵高于1888年12月画了自己和高更的椅子,
这张是《梵高的椅子》,画中充满了孤寂的气氛。
《向日葵》1889年1月,画布,油彩,100厘米X76厘米,东京安田水灾东乡青儿美术馆
梵高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中,他用简练的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只是较为轻亮。这幅画被认为是梵高在黄色小屋里画的最后一幅大型《向日葵》。
《鸢尾花》 1889年5月,画布,油彩,71厘米X93厘米, 美国马利布·保罗—盖提博物馆
本幅画是梵高到圣雷米之后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画中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左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静物写生》 1886年作,画中除了插着康乃馨的花瓶之外,还有葡萄酒和酒杯。
《浮世绘之仿作》 布面油彩,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这幅画是模仿歌川广重的名作《名所百景·龟户梅屋铺》。梵高十分迷恋浮世绘中鲜明的色彩运用及平面化的空间感,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有相当大的影响。
《柏树中的麦田》1889年6月,画布油彩,73厘米X93.5厘米,私人收藏。 圣雷米时期的梵高,将创作重心转移到形体的表现。本幅没有鲜明色彩的对比,取而代之的是曲线所构成的扭动形体。
《星夜》1890年6月,画布油彩,73.7厘米X92.1厘米,纽约现代美术馆。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中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左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梵高的生命就如他作品中的星星,在幽蓝的夜空中独自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