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寿送小不送老什么意思(俗语母在不过寿)(1)

俗语“父在不留须,母在不过寿”,也就是现在我们国内和西方文化进行了一次融合,否则的话就算是留胡子、过生日,那都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讲究的。

留胡子的话自不必说,毕竟只是针对男性群体的一种外在性征。更何况到了现代,会蓄胡子的男人早就没有以前那样多了。不过生日这种事情可就没有男女的限制了,毕竟也没有什么人真的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

但是在就算是过生日,在咱们的民族传统里边,也是有着许许多多的讲究的,家里要是有长辈健在的可以了解一下。

拿文章开头的那句俗语来说,所谓的“母在不过寿”,讲的就是只要母亲还在世的时候,那身为子女的就不能够摆寿。因为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头顶上还有着一片“天”在。

做寿送小不送老什么意思(俗语母在不过寿)(2)

在江南地区,除了这句“母在不过寿”之外,还流传着一句意义十分明显的话。这句话的出现,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民间会有母在不过寿的这个传统习俗。那就是“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

这话说得可是一点儿都不在错的。别说在古时候了,就算是到了咱们现代,哪一个孩子的出生,不是要把自己的母亲折腾得要死要活呢?古代的时候,要是母亲的身子骨稍微差上一点儿,或者是胎儿在肚子里长得大上一些的话,母亲和孩子之间能够留下来一个都算是老天爷保佑了

就算是咱们现在医疗条件好了,这种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也是不可杜绝的。因为这些意外本身,就是没有办法去进行预测的。医疗手段的进步能够做到的,充其量就是预防和防治。否则的话,妇科手术中的“剖腹产”也就不会被研究出来了

做寿送小不送老什么意思(俗语母在不过寿)(3)

可哪怕是有了“剖腹产”减轻母亲在生产时所需要承受的痛苦,却也还有那十月怀胎的艰苦、生产后卧床一月的月子以及漫长的身体恢复期要捱过去呢。

不说咱们现在了,在古代那种死亡率极高的生产过程之中,古人们焉能忘记自己母亲的辛苦呢?所以说,这才有了那流传下来的“母在不过寿”的习俗。

当然了,在实际的生活之中,真要说一年生日也不过的话也是假的。在历朝历代的史书中,就有不知道多少次父母亲给孩子过生日的记录。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国的第二任皇帝齐武帝萧赜,就曾因为晚年得子而偷偷在皇宫里给自己的儿子办了一场生日宴会。后来南朝齐国被梁武帝萧衍所灭的时候,还曾有人提议用这个理由攻歼南朝齐国呢。

做寿送小不送老什么意思(俗语母在不过寿)(4)

到了咱们现代之后,又因为经过了“破四旧”等运动的文化改新,“母在不过寿”这类传统民俗也已经基本上被废弃掉了除了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保持着不过寿、少过寿之类的习惯,年轻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外面和朋友一起过生日,早就不把“母在不过寿”这样的说法当一回事儿了。更何况到了咱们现在,年轻人之间的过生日早就已经从单纯的庆祝演变成了一种“社交手段”了

而且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新时代青年人,哪一个不是把这种流传下来的说法当做了旧时代的封建残余呢。

做寿送小不送老什么意思(俗语母在不过寿)(5)

其实说回到过生日这件事的本质上来,这个不过生日的说法之所以能够在民间达成“共识”,本质上还是因为普通的老百姓们实在是太穷了。就拿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来说,十个平民老百姓里头有将近九个人一年到头连一件新衣服都穿不上,哪里有闲钱去过什么生日呢

根据清朝地方志记载,当时一个普通人做一天力工的话,能挣十二块到十五块铜板,一年下来省吃俭用也不见得能剩下几个钱。而在那个时候,老百姓们就算是想要买上一斤“大爷们”看不上的猪肉,也得要花上三十到三十五块铜板。三十五块一斤的猪肉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都不见得能吃得起,更别说在那个人均年收入只有二三两银子的封建时代了。

做寿送小不送老什么意思(俗语母在不过寿)(6)

在这种情况之下,哪还管什么过生日不过生日的,一家老小主要还是得以活下去为第一要素

当然了,这不过生日的事情之所以能够在古时候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民俗,自然不可能像是文中所说的那样简单。但是无论怎么说,古人所说的过生日如何如何,多多少少都有点儿迷信的东西在里面。所以对于到底过不过生日,以及怎么过生日。相信我们只要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想必也不难在其中做出取舍来。

做寿送小不送老什么意思(俗语母在不过寿)(7)

俗语“母在不过寿”,是啥意思?长辈健在的要了解一下

俗语“母在不过寿”,是啥意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