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感觉五大学科奥赛离我很远。一方面孩子还小,另一方面觉得这种高智力的竞赛,可不是一般人能参加的,自己何德何能就能生个智商高的孩子呢?

先说一说数学奥赛。

今年,我家老大上初二了,我突然感觉这五大奥赛和我有一些联系了。开始是上上周,老大考进了学校的数奥集训队,每个星期由学校专职教练给他们上两个小时的课。孩子回来说,老师是曾经获得过国家数奥奖项的牛人。上课主要讲,碰到一道题,该怎么去思考,并最终解出来。这不就是思维训练吗?

我想起初一的时候,选拔已经进行过一次了。那次是10道题,只要做出3道,就能被选上,老大只做出了2道,自然落选了。今年初二一开学,又进行增选,这次是6道题,据说是做对2道以上的题就能入选,结果她做对了5道半,以班上第一名入选。

我家孩子数学,除了课内,最多就是从三年级开始在XES,有一搭没一搭地跟班上,到六年级才升班到创新班。

再来说一说信息学奥赛。

初一时,给老大报了一个机构,开始学C ,每周一次课。学了大半年,发现孩子还挺喜欢上。这时,机构老师提醒我们,每年9月份都有一次比赛,比赛名称是CSP。于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赶进度,以期在考前学完必须学会的内容。

先科普一下:

CCF,就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意思,英文全称是“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

CSP,就是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一些国内IT大企业和国内著名高校,推出的“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英文全称是“Certified Software Professional”。

CCF面向社会非专业人士推出 CSP 非专业级别的能力认证考试,分两个级别进行,分别为 CSP-J(入门级,Junior)和 CSP-S(提高级,Senior),均涉及算法和编程。

我家老大自然参加的是入门级比赛。比赛成绩刚及格,不过学校集训队的老师说,成绩还行,具体要看省里面划分数线,才知道是否能进复赛。另外,老大也参加了学校信奥集训队的考试,分数还没有出来,但老师说考得还行,也不知道是否能入选。

我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她跟我说,数奥题,全是考思维,考前根本不可能遇到原题。又说,这次CSP-J的考试,几个代码题都很难,上课时没遇到过。她还说,学编程,对她学数学有帮助,因为很多的逻辑知识和数学是相通的。

我说这些,并非是想凡尔赛,而是很有些感慨。我没想到,这么快就逼迫家长开始了解五大奥赛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很多家庭,家长其实很早就开始为这些比赛做准备了,并安排孩子一步一步卡着点学习,而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那一类家长。

也许,很多像我这样的家长,思想上可能还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得不了奖,就是冤枉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初中的孩子参加这些学习,应该对未来的学业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大多数人可能都很关注全国奥赛的一等奖,或国际奥赛的金银铜牌的获得者。但大家可能忽视了,除了国家级的奖项外,其实,还有省一等奖、二等奖,这些奖项也是对升学有很大帮助的。退一万步来说,假如从初中开始学习编程,比赛什么等级的奖都没有获得,但将来孩子上大学读个计算机专业,是不是会有额外的好处呢?

另外,孩子现在就加入数奥集训队,假如将来什么奖都没有获得,但至少多了每周两个小时的思维训练,而来给他们训练的老师还是高手,这是不是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多了很多学习数学的机会呢?在同等智力的情况下,多学,总好过少学,或不学。

但问题就出在,一方面,社会上,大喊要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学校里,刚上初二还没有开始学物理的孩子,就要去参加物理奥赛集训队的选拔。这就表示,学校用实际行动告诉家长,不提前学,孩子怎么考啊?你都还没有开始学,这边都要考了。

我说这些,同时也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就是,只要学校的选拔筛选功能不变,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都会想方设法来选人,他们才不管你学没学呢。很多家长说,学好英语课本就够了;或者说,学好课内文言文就够了;或者说,学好课本上的数理化就可以了。是的,这看起来很美好,但到了分配名额的时候,就变得不友好了。这就是资源稀缺社会所固有的运行模式。好大学,在我们国家,仍然属于极其稀缺的资源。

初中含金量高又不难的竞赛(聊聊初中的学科奥赛集训)(1)

初中含金量高又不难的竞赛(聊聊初中的学科奥赛集训)(2)

初中含金量高又不难的竞赛(聊聊初中的学科奥赛集训)(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