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读《世说新语》俭啬篇时,发现此篇9则小故事中竟然有4篇时关于王戎的。这是不是说作为“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王戎竟然是魏晋时有名的吝啬鬼!这就有意思啦!个性狂放不羁,疏淡贤远的竹林名士里,竟然能够容得下如此“俗物”?这是王戎太能演?是竹林七贤徒有其名?还是另有隐情?



竹林七贤聪明人物(竹林七贤中竟然混进了第一吝啬鬼)(1)


一《世说新语》俭啬篇中第一吝啬鬼形象

《世说新语》俭啬篇,一共有9则故事,分别记载了和峤、王戎、卫展、王导、陶侃、郗愔六个人的故事,其中王戎一人出场四次,可见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魏晋第一吝啬鬼了。

读其他几人的故事,觉得也不过是生活节俭了一些,如郗愔则敛财过度了,但是跟吝啬还有有点初入的。唯独王戎的故事可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六亲不认的吝啬鬼现行呀。

你看,侄子结婚,作为世家大族之后又是当时名流“既富且贵”,你送一件单衣也就算了,事后还派人要回去这就过了吧。

你再看,女婿借钱未能及时还上,结果女儿好不容易回家省亲,就因为没还钱就给女儿摆脸色(我想女儿的内心一定是这样的:瞧瞧这是人家爹能干出的事么!)结果女儿诚惶诚恐赶紧回家筹钱,将钱还上。王戎收到钱立马笑脸相迎,实力诠释什么叫“见钱眼开”,什么叫“翻脸比翻书快”。

你以为这样就算了?王戎还有更“为富不仁”的吝啬功绩。

据说王荣家里有颗上好的李子树,结出来的李子比较好吃。这对于天天晚上跟自己妻子关在小黑屋里暗搓搓算银钱的吝啬鬼王戎来说(事见《俭啬三》),如果不拿来赚钱的话,那就是浪费呀!但是如果把李子卖给了别人,别人要是拿李子核去种,长出了一样的李子树,那我的李子岂不是买不上价格了!这事儿可愁坏了王戎了。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将李子核钻孔的主义。这事儿如果葛朗台看到了,估计都要甘拜下风。

按照当时社会对名士的品评标准,性格上如此功利,如此世俗不旷达的人,是很难被评为名士的,但是王戎偏偏就评上了,而且还进入了当时名士的最高圈子——“竹林七贤”之列,这不符合科学道理呀!

竹林七贤聪明人物(竹林七贤中竟然混进了第一吝啬鬼)(2)

二、名士之风与吝啬鬼的反差

“竹林七贤”我们都不陌生了吧,是有当时的社会名流: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个人组成的以清谈为主,性格洒脱狂放不理世俗规范为宗旨的一个非正式组织。据史书记载,王戎因与年长数十岁的阮籍成为忘年交而被介绍入圈。由此可见,王戎可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啦。

能够被任性狂放、不理世俗且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的其他六贤所接纳,王戎一定有他独特的地方。

《世说新语》里所记载的王戎吝啬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他中年之后的故事。在这之前的青年甚至是少年时期,王戎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世说新语》雅量篇中就记载王戎七岁不摘路边李的故事。原因是“路边李子树谁都能看到,也能摘到,但是还是没有人摘,这说明这李子树一定是不好吃的。”

对于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能够这么深刻的洞见力,也足以见王戎的才思不凡了。

《世说新语》德行篇里记载王戎的父亲死之后,他父亲的故友们前来吊唁,送来协助办理丧事的银钱有数百万,“戎悉不受”王戎一个也没有接受。

如果王戎真的是个视财如命的吝啬鬼,那么他又为什么不接受这些钱财呢?不合理呀!

再联想一下,王戎是在中年之后才变得吝啬贪财的,那么这中间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不得不以“贪财吝啬”这个形象示人。

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变动,世家大族一不小心站错了队,便会被连根拔除,如陆机、如潘岳等人。就是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有识之士如“竹林七贤”者才会避世竹林,以酒为伴、以琴相和,清谈玄辩,不理世事,以明哲保身。


竹林七贤聪明人物(竹林七贤中竟然混进了第一吝啬鬼)(3)

作为七贤之一的王戎岂会不懂这个道理?

因此如“竹林七贤”用自己的狂放不羁来隐藏自己对世俗的不满,王戎则用“吝啬”这个形象来抵充自己前半生的才名,以求明哲保身。

不得不说,王戎这个方法还是非常有成效的。毕竟他是平安活到了七十二岁才自然去世的。这在魏晋时代的名士中是不多见的。

由此观之,王戎是真智慧假吝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