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扬导读】今年是北宋著名理学鼻祖周敦颐诞辰一千年。提及周敦颐,许多读者都知晓他的名篇《爱莲说》,甚至能背诵其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是,作为一代理学宗师,我们知道的有多少呢?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位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家有更多的了解。

周敦颐典型事例(刘辉周敦颐一代理学宗师)(1)

周敦颐:濂溪先生的生平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元,称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江西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理学鼻祖”,又称“周子”。

周敦颐出生于一个官宦书香之家。在古代,名人的出世总得闹出点不同凡人的动静来,周敦颐也不例外。相传他的父亲周辅成中进士到广西桂岭任县令时,曾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桂岭有大片荷塘,这年腊月,通常只在夏季开放的莲荷,却开出满塘荷花,整个冬天都盛开不败。第二年,周敦颐就在县衙中降生了。

周敦颐与濂溪书院

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赴任虔州经过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时,与友人潘兴嗣共同游览了闻名天下的庐山。下山时,周敦颐见莲花峰下有一处地方地势开阔,一条小溪穿流而过,景色清幽,如世外桃源。他不禁为之心动,在此买地建房,以故乡的濂溪为之命名。

熙宁五年(1072年),56岁的周敦颐向朝廷递交了辞官的奏章,随后便回到莲花峰下的濂溪书堂,开始了退隐生活。没有了官场繁杂的政务干扰,他可以安心地著书立说,同时和文士学子切磋交流,他在《濂溪港》中描述了这种学习生活:“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

周敦颐逝世后,濂溪书堂得到政府的扩建,成为正式的书院。据记载,在濂溪书院的左侧,筑有学舍26楹(一列房屋称一楹),可见规模之盛。濂溪书院成为读书人向往的文化圣地,朱熹曾带领白鹿洞书院的生徒前往拜谒,并写诗说“我率诸生拜祠下,要令今古播清芬。”

濂溪书院历代屡有兴建,除九江濂溪书院外,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大儒,广东、江西、湖南、江苏、福建等地都曾建有濂溪书院,虽然数易其址,称谓亦有变更,然而绵延不绝,历时数百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周敦颐晚年定居江西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20岁出仕,1071年55岁退隐,除去丁忧3载,为官31年。他游宦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他的官阶不高,都在州县一级。但他以“拙”自诩,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不避权势,且治事能力强,同情和关怀底层民众,受人尊敬。

黄庭坚评价他:“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其为政,精密严恕,务尽道理。”他辞官后退居庐山濂溪书堂仅两年,于熙宁六年(1073年),病逝于他亲手建立的濂溪书堂中,享年57岁。

周敦颐典型事例(刘辉周敦颐一代理学宗师)(2)

周敦颐的历史地位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

周敦颐是边做官边读书边做学问的。他的著述数量并不多,据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所载:周敦颐“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今藏于家。”此外还有22篇“遗文”,其中以《爱莲说》和《拙赋》影响深远。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代表了他学术的最高成就。《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的说明,从“无极而太极”到“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概括了宇宙自然的生化过程及人类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的形成过程。《太极图说》第一次提出了“无极”的概念,弥补了易学的一个空白。

《通书》,共四十篇,兼容《易传》、《中庸》,是经周敦颐重新梳理的儒学体系,是周敦颐解释《周易》宗旨的通论性著作。“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将“诚”这一个普通术语提升到宇宙生成和抽象哲学范畴的高度,从而深化、更新了伦理学的内涵。

周敦颐典型事例(刘辉周敦颐一代理学宗师)(3)

贺瑞麟《周子全书序》云:“孔孟而后千有余年,圣人之道不传。道非不传也,以无传道之人耳。......至宋周子出,而始续其统,后世无异词焉。”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开创了宋以来儒学的新形态。被誉为“孔孟后一人”。他对儒学的贡献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放的经典诠释态度,即将传统的汉唐笺注经学改造成为以哲学思辨为主的“心性之学”、形上之学,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从而使儒学焕发生机,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是生命化儒学的精神取向,即将传统儒学的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从而使自身的生命存在与儒学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

三是融摄佛道的学术视野,即以立足于儒家的“仁义礼乐”来融摄佛道的精神境界。

周敦颐是湖湘文化“千年湘学”和“八闽理学"的开山鼻祖。是生在湖南、第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湘学人。是在屈原之后、王夫之之前的湖南本土人杰中的佼佼者。他的理学思想代表了湖湘文化在中古以后发展的高度。他对福建两宋文化特别是闽学、程朱理学在学术界独树一帜,奠定了“源头活水"作用。

他的影响及于东亚同文四国,即朝鲜、越南、日本、琉球。被这些国家誉为“亚圣”。

周敦颐典型事例(刘辉周敦颐一代理学宗师)(4)

周敦颐诞辰1000年祭祀大典

善于启人心智

周敦颐被认为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家,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又兼收并蓄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理论,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通过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提出了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然而最初,周敦颐并没有被很多人所认识,最早发现他的是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字太中)。程珦曾任南安军副职,是周敦颐的上司,而那时周敦颐还只是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程珦看他“气貌非常人”,通过一番交谈,深为他的学识所叹服,于是和他结为挚友,毅然把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了他的门下。

在周敦颐的言传身教下,这两个孩子“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把学问之道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少了两个庸俗的官吏,却多了两个伟大的思想家。

周敦颐典型事例(刘辉周敦颐一代理学宗师)(5)

周敦颐不仅思想博大精深,也是一位善于启人心智的高明导师。《宋史》记述说,程颐的学生侯师圣听老师讲课,始终不能领悟,于是就去向周敦颐求教。周敦颐说:“我年岁大了,三言两语间说不了那么详尽了。”侯师圣就留下,每天和周敦颐对谈,过了3天才回去。程颐发现侯师圣茅塞顿开,立刻猜测他一定向周敦颐请教过了。

宋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为提点江东刑狱时,听说周敦颐的大名,特地登门请教,两人连着切磋了好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还屡屡思索,废寝忘食。足见周敦颐启人深思的功力。

周敦颐所撰《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经程颢、程颐等弟子多次编定整理,才结集刊印,流传后世。在他们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下,理学(又称道学)登上了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宝座,自北宋至清代居于统治地位达600余年。周敦颐作为发端者,获得了“道学宗主”的美誉,宋宁宗赐周敦颐谥号为“元”,世人因此也称周敦颐为“元公”。到宋理宗时,周敦颐得到了从祀孔子庙庭的待遇,确立了他理学开山鼻祖的地位。

周敦颐典型事例(刘辉周敦颐一代理学宗师)(6)

千古名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是周敦颐《爱莲说》的开篇。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早在幼年投靠舅父郑向时,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周敦颐常常于此读书、悟道,因而特别喜欢莲花。

周敦颐典型事例(刘辉周敦颐一代理学宗师)(7)

周敦颐是一个为官正直、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胸怀洒落的典型士大夫形象。他断案如神,老吏不如;他主持公道,不惜丢掉乌纱帽。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就像自己所写的《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品行高洁,孤傲不群。难怪黄庭坚如是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

性情朴实的周敦颐,曾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平生不慕钱财,爱谈明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正是他洒落胸怀所透射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君子志节和洒落的胸襟,并对追求富贵的世俗思想给予讽刺。

周敦颐对莲花异乎寻常的喜爱,隐藏其间的,则是其对君子人格的向往与追求,这正是周敦颐历经千年,依然为人们所顶礼膜拜的原因吧! 后来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江西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并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流传千古。

周敦颐典型事例(刘辉周敦颐一代理学宗师)(8)

当地民众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