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宝爸加油站原创文章,版权所有。

距离小学生缪可馨坠楼事件到今日刚好一个整月。同为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对小姑娘的痛心、惋惜无以言表,更因为一篇作文就引发一个花季生命的流逝倍感荒谬。无论如何,逝者已逝,愿缪缪在没有纷争的天堂安好。

我不想就缪缪的遭遇发太多感慨,悲剧足以让我们偃声静思,锥心刺骨,单就为人师者的道德底线和对生命教育起码的尊重两个方面而言,这个班级的师者和部分家长已经交了白卷。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期望无忧无虑,然而当前的现实中,有多少孩子真能做到每时每刻都欢乐天真?

孩子成长中总会有一些时刻需要孩子独立面对。就像一部韩剧中所言:你年幼的时光,有多像一场战争?无论胜利、失败、痛苦,迷茫,正是孩子的自我成长之旅。

激励孩子成长的一封信作文(由一篇作文引发的血案)(1)

然而,这不意味着,大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对孩子发起名为“为你好”、“要阳光积极”、“培养抗压能力”的战争。

毕竟,赢得胜利之战的屈指可数,反而是在冠冕的名义下,诸多孩子往往遍体鳞伤,有些甚至一生伤口都无法复原,更极端的就是如缪缪这样危及生命的悲剧。

当然,站在道德制高点抡大棒、空发议论并不是我此次行文的要点,我只是希望透过这件事件的主线索“缪缪的作文”以及我个人当年亲身亲历的感受,来阐发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个人观点。

如果能引起最微小的涟漪,避免以后类似事件发生,也不枉此番的痛心疾首。

作文1.《三打白骨精》

让我们先来看看,缪缪为之纵身一跃的作文。

激励孩子成长的一封信作文(由一篇作文引发的血案)(2)

就我看来,缪缪的作文《三打白骨精》对一名五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并没有什么过分的不足,袁老师“缺乏正能量”点评被很多网友认为是无稽之谈。

显然袁老师对口号式的写作套路更偏爱,但是她忘记了,见多识广,表达自我是当下孩子的需求和特质,为人师者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而非一味的棒喝。

一句负能量,犹如狂风海啸横扫千军,后果就是一个孩子的没顶之灾。

作文2.《给上帝的一封信》

犹记得作为70后的我初中时也经历过一次作文被批的洗礼。

记得当时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是“写给XXX的一封信”。正值叛逆的我将信写给了上帝,借此来呼告和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激励孩子成长的一封信作文(由一篇作文引发的血案)(3)

借用现在的视角来看,暂不论这篇作文的优劣,只就立意和角度而言,起码也有个“新颖和独特”的意思吧,非人云亦云的流水作。

然而,显然我当时的班主任和当今的袁老师在一个水平线上,行为同出一辙。

非但没有表扬,反而同样抡起大棒,对我进行了一番无情的讥讽和嘲笑。更过分的是在家长会上宣读了我的作文,还不忘调侃道:“上帝在哪儿?这封信他能收到吗?”

回家后,母亲又羞又愧传达了老师的原话给我,让我如坠湖底。

从此,我再也不屑挑战权威,打破沉疴陋习的习作尝试。

唯一不同的是和缪缪相比,我那时的承受力稍强,并没有因为老师的轻慢而选择厌世、轻生。但这件事犹如红字一般烙印在心灵深处,至今隐隐作痛。

激励孩子成长的一封信作文(由一篇作文引发的血案)(4)

这种伤害真的伴随人的一生。

作文3.《特朗普后悔了》

抗疫网课期间,我上五年级的儿子也写了一篇不拘一格的作文。

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他怎么了》,要求取材于身边、周围的人。深受美国疫情刺激的儿子心血来潮要写特朗普。

当时我本能觉得有点跑题,想否定,转念一想自己不能浇灭了儿子习作构想的热情,大不了作文不合格,按老师要求重写一篇。

于是在提醒儿子做好两手准备后,小家伙兴冲冲提笔写下“他(特朗普)后悔了”。将疫情期间特朗普的表现和我国政府的表现加以对比,付诸笔端,虽显稚嫩,但确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

激励孩子成长的一封信作文(由一篇作文引发的血案)(5)

作文交上后,没想到儿子的班主任赵静老师竟给作文评了A ,同时向孩子提出合理建议:

1、关于政治、世界局势以及外国的政治——老师个人建议,不要随便评判,但是这篇文章的刻画很棒;2、尤其是在大型考试或者公众平台,倘若了解不深,一定要避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敏感话题,最好不要涉及。

那一刻真想好好拥抱一下可爱的赵老师,以此表达我作为作文受害者的感激之情。

赵老师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评判标准,无疑在儿子的写作道路上播下了善意的种子。没有先入为主地用所谓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孩子的表达欲望。

唯有如此,孩子才愿意写、敢写,大胆地去表达,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而非人云亦云,这不就是我们让孩子习作的最终目的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愿,发出自己的声音。

激励孩子成长的一封信作文(由一篇作文引发的血案)(6)

作文得到A 的儿子也很开心,并且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合理建议,相信他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格外慎重。

因为在写这篇习作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感觉并不了解特朗普,写起来非常困难,只能做皮毛式的描摹,既不生动也不深入,还有失公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忍不住想到,倘若儿子这篇作文落入袁老师或是我当年的语文老师手中,受伤无可避免。

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是赵老师。赵老师对他习作上的指导既尊重了他的选择,又给予了中肯的建议。

一次非常好的习作进步之旅,相信在这样点滴的付出、碰撞、磨合、认可的方寸间,孩子会一点点地收获成长、自信,直到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愿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能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做到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