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与天津茱莉亚学院首届大学预科班的几位同学,以及学院预科及教育发展总监罗伯特·罗斯(Robert Ross)、学术事务总监奥黛丽·阿克辛(Audrey Axinn)、钢琴教师王笑寒、单簧管教师周相宇和预科行政总监张雪绯等进行了对话,跟大家共同探讨预科学习究竟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上周,我们推出了系列报道“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之一:考学篇。本周继续为大家带来系列报道二:比赛篇,看看“过来人”以怎样的心态、做怎样的准备来面对音乐比赛。

“预科老师是我获奖之路上的引导者”

在1月20日结束的第三届新加坡国际钢琴比赛上,天津茱莉亚学院首届大学预科学生陆钇诺获得少年演奏家组第三名;去年12月的第九届施坦威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中,陈拯西获得专业A组三等奖,徐乐鱼获得优秀奖;王音琦则获得了第三届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钢琴A组第一名和最受观众喜爱奖。他们都是天津茱莉亚学院钢琴教师王笑寒的学生。

王笑寒也曾是一个参加过大大小小各种比赛的钢琴学生,更曾在德国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美国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德国波恩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等大赛中获奖。如今他当了老师,也做过比赛评委,在王笑寒看来:“对于成年钢琴家来说,老师更多是一个聆听者。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从比赛的甄别到曲目的选择,再到赛前准备乃至现场指导,老师也承担着引导和策划者的角色。”

去年9月,11岁的王音琦在珠海莫扎特比赛中一举夺得钢琴A组冠军和最受观众喜爱奖。为了这场比赛,王音琦和她的老师王笑寒准备了长达半年之久。从选择比赛开始王笑寒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是18岁以下青少年比赛中最有分量的大赛之一,组织工作专业严谨,奖金高、评委阵容强大、三轮制比赛是A类赛事。王音琦弹莫扎特非常好,这个比赛很适合她。”

预科课程准备(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1)

王音琦在珠海莫扎特比赛决赛中|王音琦提供

从报名、选曲、筹备到比赛,王笑寒帮王音琦设计了一条“冠军之路”。王音琦说:“前三个月,王老师带我准备曲目,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每一首曲子都要求我达到演出水准。中间两个月暑假,他推荐我参加了几个知名的夏令营,特别是去萨尔茨堡学习莫扎特的曲目。最后一个月,王老师又帮我重新梳理了这半年的学习并创造上台演出机会。比赛现场他还帮我选琴、勘察音乐厅,听我合乐队,一直引导着我。”

在王笑寒看来:“这个比赛有三轮:第一轮用较短的时间大概了解一个学生的演奏水准,比如说大赛除了规定演奏巴洛克时期与练习曲外,要求演奏一首莫扎特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也就是一个慢乐章。通常我们的孩子喜欢弹快弹响,而慢乐章其实是很考人的,你要对技术有把握,还要对音乐有理解。第二轮时长半小时,相当于半场独奏会,曲目要求丰富,涉及不同风格,这对于十、十一岁的孩子来说已经很难了。到了决赛,孩子们要和萨尔茨堡室内乐团合作一首莫扎特协奏曲,这更要求你能精准把握作品、掌控舞台。我的老师阿里·瓦迪常说,协奏曲轮次往往是全新的比赛。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次历练。”

比赛前夕,恰是天津茱莉亚开学季,王音琦在预科的第一堂大师课上受到了前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国际著名钢琴家安杰伊·雅辛斯基教授的指导。“雅辛斯基教授对肖邦的演绎非常有波兰味道,他非常注重节奏和读谱,他还说长音的处理可以留有一些呼吸的空间,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韵味。”几天后去珠海比赛,她便将这种处理方式运用在了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演奏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预科课程准备(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2)

王音琦赛后与王笑寒和评委会主席Pavel Gililov合影|王笑寒提供

文无定法,王笑寒说音乐是抽象的、个人化的,是不能用来比较的。“比赛的意义在于,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曲目、提升技术能力和音乐理解,并收获舞台表演经验,最终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结果,还可以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在王笑寒的影响下,王音琦也抱着一颗平常心看待比赛:“真诚地表现音乐、挑战自我,把我学习和理解的音乐与听众交流是很幸福的事情,比赛对我的意义更多在这里。”

王笑寒所说的平常心,小提琴教师纪尧姆·苏特(Guillaume Sutre)也深有体会。20岁前后,他先后在7个国际大赛中夺魁,其中包括著名的意大利阿尔贝托·库尔奇国际小提琴比赛和ARD国际音乐比赛钢琴三重奏双料冠军。但他却说:“我小时候在各种考试和比赛中都不那么幸运,因为我给自己施加了太大的压力,但其实我非常不喜欢这种状态。后来有了一些室内乐表演的经验,我开始改变心态,学会在舞台上忘记自我、享受当下,与同伴们心神相交。于是我对比赛的看法也产生了变化,像举办音乐会一样去参加比赛,这样我也更乐于聆听别的选手的演奏以及评委的宝贵意见。”

预科课程准备(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3)

纪尧姆·苏特给预科学生上室内乐课 © 圣艺视觉

“比赛让我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演奏”

有获奖,就有失利,这才是比赛。天津茱莉亚学院单簧管教师周相宇从小到大也参加过不少比赛,2002年在TOYAMA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中夺冠,让当时还只是业余学生的他开始正经考虑选择音乐道路。后来在纽约茱莉亚学院念书时,周相宇参与组建的PUFF!木管五重奏获得2009年阿里加室内乐比赛一等奖,也因此得到了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和林肯中心演出的机会。但在周相宇看来,帮助他成长最多的却是2007年ARD国际音乐比赛中的那次失利。

那一年周相宇18岁,正在茱莉亚读大二。因为在同学中年龄偏小,他总觉得自己的演奏水准不及别人,以至于对未来的音乐道路感到迷茫。就在这时,他的老师查尔斯·尼迪什(Charles Neidich)教授推荐他去参加ARD比赛。尼迪什教授自己曾两度参加这个比赛,初战失利,1982年再次参赛才拔得头筹。在他看来,这个比赛或许能帮助周相宇走出这段迷茫期,找到方向。

预科课程准备(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4)

周相宇刚入学时与查尔斯·尼迪什教授|周相宇提供

在尼迪什教授的指导下,周相宇开始了长达半年的“长征”。“通过了录音初选之后,ARD比赛还需要准备四轮八首曲目,整套曲目时长近四个小时,其中有6首作品是我当时新学的。而且,你要参赛就不只是演奏了,你要准备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周相宇说筹备比赛其实有点像准备考试,都是“应试教育”。“一方面是选曲,我老师会推荐适合我性格和技术特点的曲目,而因为他自己比赛经验丰富,还会考虑到现场演奏的效果。比如说法国作品我们选择了一首《主题与变奏》,因为我年纪比较小,表达深度可能不够,这首曲子就是偏炫技的。再比如最后一轮组委会给了三首备选曲目,一首日本的,一首比较传统的尼尔森协奏曲,第三首是卡特,虽然卡特这首作品难度最高,但他希望我的曲目和别的选手重合度降低,所以算是迎难而上。”

“另一方面,每一首曲目他都会指导我做准备,和平时上课很不一样。我老师的日常教学是很有启发性的那种。但是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他就会更直接地给我提要求,在我看来是无比教科书式的。比如有些地方我吹得太自由了,他会要求我完全按乐谱来完成,节奏、处理尽量符合作曲家的意图。这和我印象中他的风格反差很大,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和理解这种反差。但是,后来在我考乐队的时候,这种严格的执行力发挥了作用。”

预科课程准备(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5)

周相宇给预科学生刘静蕤上专业课 © 圣艺视觉

到比赛时,周相宇虽然止步第一轮,但他仍然留下来听完了全程。原本略有起伏的心态,在听了第二轮比赛后平复下来,“我觉得这些参赛者确实都很棒,成熟度和稳定性都更高。但同时也发现,其实我们的差距并没有很大,比赛的结果跟太多因素有关,这又让我重塑了信心。”在那届比赛中,和周相宇同台竞技的还有后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单簧管首席丹尼尔·奥滕萨默和柏林爱乐乐团单簧管首席安德烈亚斯·奥滕萨默兄弟俩,这些优秀的欧洲乐手让周相宇听到了纯正德奥风格的严谨和标准。

去年,17岁的天津茱莉亚大学预科中提琴学生徐若文也在比赛的失利中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演奏,“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收到一些很中肯的意见,比如对错误演奏姿势的指正,或者对音色单薄的评价,这些都会成为我改进自己的机会。”去年为了一场比赛,徐若文在她的老师希拉·布朗(Sheila Browne)的指导下开始练习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一首。对于演奏浪漫派作品比较得心应手的徐若文来说,这次失利的比赛第一次帮她推开了巴洛克音乐的大门。

预科课程准备(那些大学预科教我的事)(6)

徐若文在茱莉亚弦乐四重奏中提琴家罗杰·塔平大师课上 © 圣艺视觉

更多关于大学预科申请的信息请访问天津茱莉亚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