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晓的经典诗句(古诗今读春晓我们第一场诗意的梦境)(1)

前言:

古老的诗歌,当今的回响。

我觉得中华文化最迷人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可以随时吟咏几千年前的诗词歌赋。那些往圣先贤遥远的心声随时可以在现代人的心中泛起涟漪。

当我们吟咏它们,再向后数千年,也有人听见我们心灵的回响。

这个栏目就记一些我对于诗词歌赋的随感。

描写春晓的经典诗句(古诗今读春晓我们第一场诗意的梦境)(2)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实在太著名了。凡是上过学的中国人,大抵是能张口即来的。

它不是唐诗里写得最好的,但如果一定要我选一首最喜欢的诗,我应该会选这首。

在我看来这首诗完美地勾勒了物我交接的刹那。时值春日,早晨醒来还没睁眼,外面传来一阵欢快的鸟叫声。人还沉浸在梦的余烬中,而春光已经从全世界来到你耳边。

这样的清晨我记得有很多,其实也不全然认为有多少诗情画意。特别是小时候,在鸟鸣声中苏醒,然后边想着要去上学边睁眼,有时也觉得鸟儿吵闹。

当时只道是寻常,长大后回家,清晨再听见相似的鸟鸣声,心里已经全是感慨。

鸟儿也不是当年的鸟儿了,人也不是当年人。况且现在天天熬夜修仙,早上在闹钟催促声中急匆匆起床上班,睡到自然醒都是奢望,哪还有心情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听听处处的鸟啼?再者城市里鸟儿实在也不多。

因此有人常说诗意已经死了,被现代化的一切摧毁,还说现在是物质社会金钱至上,大家都太俗气。

描写春晓的经典诗句(古诗今读春晓我们第一场诗意的梦境)(3)

可是,诗意怎么会死呢?从我们做第一场带风带雨的梦境开始,诗意就在我们心中了。是那夜里的风雨声,夹着落花,已经悄然落入心田。

人们看不见它,只是因为找不到那个“仿佛若有光”的入口。

入口可以是加了一天的班,半夜回家时抬头看天,天上一弯月;可以是熬夜做完方案,靠在椅子上听见楼下有猫叫;可以是清晨路过夫妻档的小吃摊,煎饼果子里被多送了一个鸡蛋;可以是中午约了人去喝奶茶,珍珠特别有嚼劲,对方的笑容很好看;可以是和对象互相埋怨刚才那把王者荣耀打得太菜……

在这些刹那之间,你忽然福至心灵,明白它们和多年前那个雨夜一样,都是一生中再也不能复制的天时地利人和。后来再也没有那样的风雨声,也没有那样枕着风雨声做梦的心情了。

我们应当庆幸,在很小很小的时候读到这首诗,即使那时感到背诗枯燥乏味。或者竟不觉乏味,而是循声而入,渐登诗意之堂,更是无比的幸运。而最幸运的是,几乎人人都这样读过它。

所以我说,《春晓》是我们集体的第一场诗意的梦境,它曾滋润过每个人儿时的雨夜,润心细无声。

正是包括它在内的第一批为我们所吟诵的古诗词,构筑起了我们内心最初的诗意桃花源。一开始谁也不知道它会成为什么样子,也不太在意,以为只是区区几首古诗词,是语文试卷上要考的题目罢了。

甚至之后读的书多了,反而每每疑惑,不住追问:“到底什么是诗意?”

其实答案多年前已经有了。

描写春晓的经典诗句(古诗今读春晓我们第一场诗意的梦境)(4)

在某个无名的清晨,当将醒未醒的人听见屋檐下的鸟叫声,一时分不清是梦中的呓语,还是万物的喈喈。

外界的物与内心的我只隔着眼皮,每天连睁开眼都是一种诗意。

夜来风雨声,究竟是天地的风雨呢,还是心中的风声雨声?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必问。只是想起窗外的那些花儿,顿时心头涌起怜惜的惆怅,它们该是落了很多吧?

能这样一念的人,大概就是个有诗意的人了。

生在种花家,最幸福的事情也许就在于此。你不知道每个和你擦肩而过的人,有过何等坎坎坷坷,经过何等风风雨雨……但你知道他也必定曾经伴随着“夜来风雨声”,在早上为“花落知多少”而惆怅。

诗意是我们全体种花儿女共同的心灵密码,掌握了它,我们就是“海内存知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