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篇分【原文】【译文】【感悟】【往期相关文章】四大板块,约2000字。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1.寥:无形,空虚

2.殆:停止

3.强:勉强

4.域中:宇宙间

译文

有那么一个物体,它浑然一体,先于天地而生。无声又无形,不依靠外力而永存,不停循环而永动,它可以称作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强行给它起了个号叫做“道”,勉强取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越来越大)叫做膨胀,膨胀就是离中心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遥远却反而能向心返回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同样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确实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本性就是自然。

(注:《道德经》版本众多,笔者以学习悟道为重,不纠字眼。以上译文是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并根据自己理解翻译而成,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道德经20章上(25.道德经二十五章)(1)

感悟:

这是令人啧啧称奇和无比惊艳的一章。如果说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分别解释了道是无形无影却又若隐若现,它真实存在却又说不清道不明。那么这一章,以一个现代人对宇宙的了解回看的话,不禁大为惊叹老子的宇宙观之先进,这是古人,还是先知?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只用短短九个字,说出了“宇宙在膨胀中”这个1929年才有天文学家哈勃初次提出的观点,老子不借助任何科技手段,竟然早了2500年,还轻描淡写地道出了这个“宇宙级的秘密”。(我震惊的嘴巴还未合拢,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道德经20章上(25.道德经二十五章)(2)

这章也为“宇宙四大”和“道法自然”而很有名。有的极具权威的版本,包括河上公本、王弼传世本、北大汉简帛本都作“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而唐代傅奕本作“人”。我看完前后文后,也认同很多版本为讨好或劝阻当时的君王而借老子的话,故篡改《道德经》一说,把“人”改为“王”。爱因斯坦在考虑宇宙问题的时候应该也不会想到要提醒统治者什么什么事情吧。所以,这一次,我站傅奕。

因为我始终觉得老子已经参透宇宙奥秘,眼里心里已经没有当时的区区小王了。这可能是我的偏见,在浩瀚宇宙面前,地球都是渺小的,又何况一个王呢,谈治国不免流于俗也。

通过我一个区区读者的心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现在看的这么多版本,统统都不是原汁原味的原版,没有人知道原版在哪里,可能我们所有人都在“盲人摸象”,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是即便是“疑似面目全非”的一本《道德经》,也传承影响了整整2000多年,让如此多人俯首膜拜,不可谓不神啊。

我虽然已经词穷,觉得怎么写都是在“亵渎”圣人的文字,但忍不住还是评论一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莫怪。记得我给我的浅谈第五章起名“四十六亿岁的地球不需要人类来拯救”,在本章中我又生出了同样的看法,渺小的人存在于地球中(即”人法天“),渺小的地球存在于宇宙中(即“地法天”),渺小的宇宙都在道中(即“天法道”),然而“道”只是它天然本性的样子

既然“人”在四大中,也即在“道”中,道亦能复归人心,故人亦大。理论上“人得道悟道“是完全可能的,就像佛教的”人人都能成佛“一个道理。我这么说好像又和“无为”背道而驰了,显得太执太“要为”了。请原谅我的语无伦次,我实在无法组织合适的语言来形容我的想法。

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啊!

感谢阅读|点赞|收藏|分享|评价的朋友

欢迎关注——回看《第一章:“道、无、有、玄”四个字,可包罗宇宙万物》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mǐn)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回看《十四章:我看不见道,道却在高维空间降维看我们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íng)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fǔ)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回看《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究竟长什么样子?》

参考资料:

《老子》汤漳平 王朝华 译注—中华书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